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下载详情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课标教案下载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课标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既是新的生产力成长、壮大的产物,又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结果,也是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推动的产物。它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在中国知识界传播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影响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随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多方活动、准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展革命斗争,推动国共合作,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国民大革命高潮。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加上反革命力量强大等客观原因,大革命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把中国革命推进到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阶段准备了必要条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段学生,他们求知欲望强烈,表现欲强,感性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强;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纷繁复杂的信息。但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辨别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属于中国近代史中比较经典、比较重要的一节课,学生初中时就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基本史实的掌握也很清楚,但更多局限于“知其然”,没有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层面。本课涉及的知识主要有:“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相对于传统的岳麓版教材,更加深入详细,增添了很多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此,本课在设计和讲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以上特点,通过补充相关的新史料、运用视频以及音频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地讨论、深入地思考,让经典的课也能上出新意,学出新意。

教学目标

学生自我探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五四运动发展的两个阶段,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历史资料并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了解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内在联系,知道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而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走过的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精神更加钦佩,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是: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方法

通过PPT等多媒体展示新的史料,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搜集史料,课上展示并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大力发展电力事业等……。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

教师:同学们觉得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设想能实现吗?

学生:不能。

教师: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这样看。一百年前,为了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为战胜国的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参加阅兵的还有各战胜国的驻华军队。

人们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世界大同”的喜悦和错觉中,似乎中国已经实现了同世界列强的平起平坐,中山先生伟大构想的实现也指日可待。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我们当头棒喝,不仅让所有人瞬间清醒过来,更让人怒火中烧,一场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一、风云际会,五四惊雷

教师: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提出了正当合理的要求,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不料,欧美列强却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时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的林长民,立即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并大声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北京学界更是发表全体宣言:“中国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惨败就像一根导火线,点燃了五四运动。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