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教材内容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安排2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2课时。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二课时,上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的内容并为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上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继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使其成为上节课探究的延续,从而较好的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2、认知水平: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画图、操作、折纸等活动,认识到了探索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主动参与能力、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动机:
该年龄段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希望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但由于刚进入几何证明的学习,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1)通过分析题意,能灵活地选用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2)理解并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公理和定理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
适当选取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做到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并在教学中借助PPT幻灯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执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思考方法,从而合理选取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针对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决定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并引导他们得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然后运用已学平行公理和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上述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教具:
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科课堂设计活页,三角尺,量角器
学具:
教材,导学案,练习本,三角尺,量角器,铅笔,尺子。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设问→引出课题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投影显示导学案探究案问题
如图,是一块小木板,在它上面画了一条线段AB,如果要求用量角器,通过度量某些角的大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准备怎样去做?
教师提问:
(1)你能用已学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公理去解决这个问题吗?
(2)那我们能否通过测量其它位置关系的角的大小来判断呢?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就一定平行吗?
(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就一定平行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投影并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图中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和说明】
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发认知冲突:前面学习了根据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可以直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那么不能用同位角的数量关系直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时,怎么办?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的教学对象是成都三十三中学校平行班七年级学生,他们基础相对较薄弱,而且刚进入几何证明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希望在课堂上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这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各方面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讨论发现法”进行教学,“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探索—猜想—证明—应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方法积累和能力培养。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二)关于学习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又要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认识问题锻炼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理解问题发散思维;在全班展示中,展现自我,形成能力。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如何学数学。
(三)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地参与思考与讨论,是否能与同学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是否能应用所学公理与定理来说理。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四)媒体应用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