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下载详情

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18.1.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应用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优质课教案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简单应用

二、设计理念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简单应用》是学生在刚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5个判定定理后,为帮助学生熟悉定理,巩固定理,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去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灵活选择定理的能力,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全面研究.它既是得到其他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应用的基础,也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这节课内容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识别条件的应用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说理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的表达方式的感悟。

四、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说理论证能力有所加强,具备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知识的能力。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在多媒体环境中上课。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五、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灵活应用.

关键: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课时

第1课时,共3课时

七、教学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尝试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提问,帮助学生尝试回忆判定定理的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为下一步的探索作好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尝试回忆的习惯。

二、简单应用

例1、如图,在□ABCD中,点E在AB的延长线上,且EC∥BD.

求证:四边形BECD是平行四边形.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九、课外作业

必做题:习题19.1第4、5、6题。 选做题:课后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第4、5、6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课后兴趣小组活动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讨论,提高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兴趣,落实新课标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十、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简单应用》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单元,是学生在刚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5个判定定理后,为帮助学生熟悉定理,巩固定理,进一步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去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灵活选择定理的能力,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全面研究.它既是得到其他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应用的基础,也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这节课内容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本节课的成效和特色如下:

1、尝试回忆环节,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帮助学生尝试回忆判定定理的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为下一步的探索作好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尝试回忆的习惯。

2、通过例1、例2、例3、例4的讨论,较为全面反映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类型,通过不同证明方法的对比,激发学生对不同定理的正确选择的愿望,自然过渡到归纳选择定理的思路,进一步形成选择定理的能力。

3、讨论完例4后及时让学生归纳证明方法选择的依据,形成几何证明题的分析能力,扩宽学生几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归纳提升的例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索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新课所学的内容,更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5、本节课的课堂小结: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再次让学生尝试回忆,加深印象,对所获得的的经验进一步提升;

6、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环节的设置意义重大,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所选的例题,证明方法都有多种,学生讨论不同证明方法不够充分,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

2、学生表述已准确到位,老师重复的太多,有时甚至抢了学生的表达。

3、上台讲解的学生的“教态”不好,老师平时没注意纠正,看课堂实录时才发现该缺陷。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