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中图版(钟作慈主编)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八章 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外向型经济对南方地区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促进作用》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定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熟悉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辨证的了解;以及本区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起点行为分析
1、学生从七年级下半学期起,已较多地接触到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教学中,一些典型国家的经济地理问题(例如日本)教师都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学生平日通过新闻媒体也已有所了解。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贵在孩子们总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有部分学生有强烈想知道为什么珠江三角洲的人会那么富裕,我们却和人家有那么大的差距呢?这种学情给了设计本节课以极大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虽然是距离生活较远,又较晦涩难懂的经济问题,但我应通过我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如与邻人谈话般地把握它。这是我应做好的事,也是我能做好的事
三、教学思路
区域性是我们地理学特色之一,区域比较是我们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质疑的教学设计中,恰倒好处的比较能于相似处集思,于矛盾处启思,营造独特的思维效果。因此,通过我对教情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我对以上教学理念的粗浅熟悉,我决定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区域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那么选谁进行比较更为有效呢?在港、澳、台和日本之间我最终选择了日本。原因有二:第一,凭以往的多年教学经验,历届学生对日本经济都有着浓厚的爱好,课后在头脑中留有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世界角度来讲,日本的经济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并在对比中轻易激发学生把祖国建设为经济强国的信心和热情。
开课时,我首先用几句开场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己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心目中,体现随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对珠江三角洲发达的经济先运用小资料给学生一定的感性熟悉,再将深圳与家乡人均收入进行比较,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珠江三角洲为什么经济那么发达?
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剖析,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思路。比较中求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通过归纳对比,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主要产业部门。比较中求异:
二者主要生产部门的技术含量有何不同?产品利润空间有何不同?
进一步深入思考: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为创新思维营造空间:假如你是一个具有长远目光广东省省长,你打算采取那些措施缩小差距,以促进本地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通过类比讨论,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比较中求同:
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创新思维营造空间:我们有没有步日本后尘的可能性?角色扮演,研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