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历史教材同步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8课 百家争鸣下载详情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解读过程中首先确立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传承和践行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们敢为天下担当的意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德育渗透范畴。因此,本节课我着重处理孔子与百家争鸣,从学生的体验、理解、感悟三方面入手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子百家历史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质,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已经渗透至国人的血脉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情结。因此引导学生诵读、体验、感知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

依据课标要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将本课知识整合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识圣贤—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春秋后期老子和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的认知与理解,进而理解孔子学说“仁”的含义,感受到儒家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二篇章百家争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通过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等方面思想的点拨,重现“百家争鸣”的风貌,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多元一体,以及古代圣贤求社会救治,实现社会安定,国家统一,试图建立统一的文化秩序的担当意识;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课以“文化传承”为明线,逐步渗透三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三个环节中。通过身边传统文化氛围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使命,进而上升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大格局,升华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文物导入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遵循课本的时间线索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层层递进的方式精选课本图片与史料,通过史料实证展现春秋圣贤思想与百家争鸣的一脉相承;小组合作讨论、观看纪录片、集体诵读等体验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阅读教科书、识别和运用历史图片、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通过出示纪录片《一代宗师 孔子》中专家对“仁”的阐述,弱化“仁”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归纳素材的能力;通过对《论语》的诵读和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思想的提炼与点拨,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史学角度感悟文化“传承“的意义。

《教材分析》暨德育一体化设计意图

本课上承动荡的春秋时期与变革的战国时期,下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新旧历史交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了解先秦文化的勃兴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性。因此本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教育意义。

本课主题为百家争鸣,包含三个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因此研读课标后着重突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这一子目中,孔子政治思想中“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基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整理文化典籍的教育成就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为战国时期更多思想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影响了国人的道德观与文化观。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更加剧烈: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厉行变法。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不同阶层的思想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取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这一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思想宝库,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家们所体现的关注国家命运、敢于担当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本课重点是: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依据课标要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将本课知识整合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初识圣贤—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篇章百家争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第三篇章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课以“文化传承”为明线,逐步渗透三大篇章中。每一篇章立足于学生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三个环节中。通过身边传统文化氛围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使命,进而上升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大格局,升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史料、图片、素材去感知,去观察系列触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素材的能力,刺激课下探究的欲望。同时立足于“文化传承”的主线引导,以学生读图析史、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析、见师行礼、列表归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树立学生史料学习的证据意识以及列表归纳能力。

本课难点是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魅力,树立文化传承观。设计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通过经典诵读、阅读教科书、识别和运用历史图片、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貌,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通过对《论语》的诵读和诸子百家在做人、处世、治国思想的提炼与点拨,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篇章通过师生共析、合作探究,学生建构诸子百家思想,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了解各派学说的差异,进而结合生活经验探讨百家争鸣的影响;第三篇章以问题引领的方式,结合前面两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知行合一的理念,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1、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观。

2、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魅力,树立文化传承观。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入学不足一个月,对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所知不足,因此在本课中通过史料和文物、遗迹的出示,树立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部编初一语文新教材删除了《论语?十则》的内容,因此着重通过学生体验身边的传统文化,如学校的文化氛围,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落户曲阜,见师行礼等等提升对孔子思想和教育成就的认识与理解,还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古文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注解和译文协助,逐步引导。因此史料选择上偏重于短小精悍,尽量使用课本原材料。

在思维方式上,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但是理性思维还未形成,因此在设计问题东汉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杏坛礼乐》、洙泗学院等文物或遗迹逐步引导,还原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诸子百家”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为主,还原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学术观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认识到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的实质。课件制作时大量使用课本原文图片,贴近学生的等阅读习惯,强化课本的作用。学习行为上,尽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强化标注笔记、关键字词的落实。力求在教学设计上做到课堂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同时注重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

《德育一体化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本、图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简要概述老子的思想观点。通过史料研习、观看视频、体验行礼等,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并结合史料联系自身经验,说出孔子学说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自主探究、列表归纳、概念阐释等,学生能够简要概述诸子百家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结合教师点拨联系自身经验,说出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能够初步掌握“一分为二,正反思考”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建构诸子百家思想表,比较归纳,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学生通过研习史料、体验行礼初步掌握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解释的核心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经典诵读、见师行礼、合作探究,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传承观;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主要教法》

师生共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图示展示,多媒体呈现等多种方式,结合课堂灵活运用。

1、师生共析、史料实证、自主探究、情境创设。第一目的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进而结合生活经验探讨孔子学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