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七 总复习 统计图表与可能性》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纵向梳理:
本课是对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图表与可能性”这一单元85页“可能性”相关内容的学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北京版第一学段学习了一些收集数据工具,学生也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过程。从第二学段四年级才开始学习“概率”相关的内容,并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所有涉及的随机现象都是简单的,即结果是有限的这一前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四年级相关内容的学习了解简单随机现象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之分,通过活动,能够列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在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每个结果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结果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并了解到所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摸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以及如何安排适宜的活动,使学生发现不确定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进行推测。这也为第三学段学习“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
教材横向对比:
通过对比人教版和北京版教材,北京版教材将这些内容安排到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分年级逐步达成学习目标;而人教版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例1、例2、例3,掷一掷系列列学习完成对学生随机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学时间安排不同,但我发现两版教材都注重积累学生的随机经验,安排了摸东西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在活动中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并通过试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此来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而且都重视通过小组合作使试验数据的收集更高效和规范,引发学生感受当
学生情况的分析及我的思考:
完成对教材的梳理,我又产生了如下思考:学生是否通过例1、例2的学习达到了既定目标呢?学生的随机经验如何呢?即对简单随机现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否进行判断?对于简单随机现象所有结果是否能够列出,并感受到每一次摸都是独立存在的,即摸到每一个物品的可能性是同样的?这些是学习例3的基础,对于我如何安排例3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前调研卷:
调研对象:昌平区一所普通城镇学校五年级某班38名学生。
调研问题:有两个箱子,在1号箱子里有红球5个,2号箱子有红球和黄球共5个。(两种颜色的球质感和外形相同)
(1) 号箱子一定能摸出红球。
(2) 号箱子不可能摸出黄球。
(3) 号箱子可能摸出黄球。
(4)小红从2号箱子中摸球,她先摸了4次,每次摸完都把球放回去,摇匀,再摸下一次,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这4次摸到的都是红色的球,你认为她第5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说说你的想法。
调研情况分析:
(1)—(3)题全班38人全对,这说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前期学习,对于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能够判断的。
第(4)题出现的问题较大,于是我按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了分析:
类型一,没读懂题,5人,占全班人数的13.16%。说明这些孩子审题态度不够端正,或审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不能理清题干和问题的逻辑关系,后续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类型二,答案单一,确定是红或确定是黄,15人,占全班人数的39.47%。说明学生活动的随机经验不足,对于每一次摸球活动都是独立存在的,即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不能感受到,把每个球和每个颜色的球混为一谈。
类型三,虽然答对,但原因分析错误或说不清自己的想法,10人,占全班人数的26.32%。说明这类学生随机经验较足或随机感悟较好,但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类型四,不仅答对,且原因分析较清晰,8人,占全班人数的21.05%。学生数较少,这些学生随机经验较为丰富,并能将自己的随机体验有逻辑且清晰的表述出来。
基于对教材的对比和梳理,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累积随机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大数据的统计规律性。结合课前的学情调研和分析,我认为学生们对于简单随机想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准确判断,但大部分学生随机经验不足,或者不能把自己的随机经验表达出来、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不强。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活动、在活动中思考、交流和感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活动,增加随机经验,能体会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测的全过程,能够对简单随机现象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的推测,并能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分析试验的数据,发现统计规律性并进行推测,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统计规律并进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