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小学音乐教材同步冀少版四年级下册编支歌儿唱春天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春天的旋律 《活动 编支歌儿唱春天》优秀教案

插秧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左手握住一把秧苗,右手从左手的秧苗里捋出三五棵为一束,灵巧地插到水田里,再飞快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关键是要把握行间距,成行成线,一边插秧一边后退,而腰总是弯曲着,偶尔也可以站直了舒缓一下酸疼的腰,可就是这一伸腰的停歇,会被周围插秧人甩在后边,渐渐陷入青绿色秧苗包围的尴尬之中。往往一天忙下来,那腰疼得直不起来,随便找一块青草地躺下去,让弯曲太久的腰自然舒展,就是人世间最幸福最享受的事。

在如此恶劣而艰苦的环境下劳作,怎么还会有《啰啰咚》这样的秧歌号子呢?曾任监利县文化局长的赵更生介绍,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插秧时节,为了不误农时,避免劳动的单调乏味,往往亲戚邻居同族等相互赶工,团体作业,效率高且氛围浓。在长期的传工打伙,特别是跨区域的群体性田间劳动中,人们为了减少疲累,鼓舞干劲,使彼此动作达到一致,于是用接力传唱的歌声作为“劝力歌”,插秧号子《啰啰咚》就诞生了。

为什么叫“啰啰咚”这个名字呢?

原来,过去每逢栽秧季节,老板总请一个人在田边擂鼓或敲锣,赶工的人听到锣鼓咚咚声,就下田栽秧,而在秧歌号子的唱和中,基本没有固定唱词,一人随口领唱,众人发声齐和,此起彼落,博采口语,妙趣横生,每句唱词里都含有“啰”、“咚”二字,腔调高亢,豪迈粗犷,将自然原始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故名“啰啰咚”。至于秧歌中带有山歌风味,可能是监利与一江之隔的湖南山区临近,两岸互通姻缘,互相赶工,互相传唱,久而久之就融入了山歌的味道。

细作考证,清代文人李凋元的《南越笔记》中记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唐代刘禹锡的《插秧歌》中有:“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荆州古时称“郢都”,郢歌就是江汉平原的田歌。

看来,秧歌的传唱由来已久。火火的秧歌,正是从我脚下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从嫩嫩的秧苗丛中蹿出来的,从我的祖先干涸的喉咙里吼出来的。秧歌一唱,白鹭就从树林里飞了出来,村庄的炊烟就袅袅飘舞起来,姑娘们的笑声就流淌开来。没有热闹的伴奏,没有讲究的歌词,没有喝彩的观众,秧歌随性地唱起来,唱得云儿不肯走,唱得小河起涟漪,唱得田野一片绿。秧歌一唱,劳作的艰辛随着歌声融入了泥土,生活的苦难随着歌声消散在田野,美好的向往随着歌声飞向远方。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文化的集体记忆,艺术瑰宝《啰啰咚》不再蜗居于我的家乡,它已经走出平原,走出国门。2003年盛夏,韩国一群大学教授和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特意来监利农村采风田间劳动的歌曲,摄录了一群村民歌手演唱的《啰啰咚》,并如获至宝带回韩国;2015年,《民歌荆州》演唱会在加拿大唱响,经过艺术包装的秧歌《啰啰咚》,艳惊四座,掌声不绝。

“秧歌一唱啰啰咚,金谷比山多。”“啰吔啰吔啰里个咚啊,啰吔啰里个咚。”一曲《啰啰咚》,唱出了乡民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田园的挚爱,对未来的憧憬。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工插秧正在淡出种植环节,而传唱千年的秧歌号子《啰啰咚》,却积淀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品味原汁原味的秧歌号子《啰啰咚》

我领略了平原的浪漫气质,

感悟了乡民的乐观情怀,

读懂了田野的纯粹绿意。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