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接力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快乐的小乐手 《三、金色音乐厅 (听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管弦乐合奏)》优质课教案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桂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首乐曲为四二拍,是作曲家海顿于1791年创作的,海顿创作本曲是为了教训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瞌睡的附庸风雅的贵族观众。乐曲把强弱对比的手法发挥到极致,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接着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乐队刹那间用最大的音量演奏,定音鼓猛烈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把打盹的观众惊醒。本课选取的第二乐章采用了变奏式的演奏方法,强烈的对比将带给学生们崭新的情感体验。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能力,但水平差异性较大。学生对欧洲音乐作品和音乐家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因此对欧洲音乐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但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且富于幻想,所以本课将从作曲家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切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在欣赏中提高音乐审美情操。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海顿生平、欣赏乐曲,感受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有的魅力,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资料,结合作品,认识音乐家海顿;聆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变化,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
3.知识与技能:能够模唱乐曲的片段、听辨出主题的不同变奏。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七、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故事导入
1.出示PPT——奥地利
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个国家,叫奥地利,那里有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男主人是马车修造工,靠着微薄的收入养家。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他的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从小就声音洪亮,喜欢唱歌,可是家境的贫穷使得他没有任何条件去接触音乐。于是,他6岁的时候,便被送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住在一个亲戚家里,8岁,他被教堂唱诗班接纳为歌童,这一唱,就唱了8年。在这8年间,这个男孩子还自学钢琴、小提琴,甚至作曲。
16岁以后,他的声音逐渐沙哑,再也不能继续留在唱诗班唱歌了。他离开唱诗班,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学音乐。在他27岁那年,他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在此后的时间,他得到一位贵族的赏识,直到他的晚年,他的生活都非常安定。一生共创作了104首交响曲,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名字,叫海顿。
在海顿59岁那一年,他去了英国的伦敦,那里的贵族争相去听他的音乐会,可是,贵族们并非个个都会欣赏音乐,更多的,则是为了去音乐厅里显示自己的尊贵身份,所以,他们总是在音乐会上打瞌睡。海顿觉得,贵族们这样的行为是对音乐的极大不尊重,于是,他创作了一首交响曲。
新作品演出当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乐曲。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突然,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演奏完了,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2.引入课题,出示PPT——《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交响乐之父海顿的音乐世界,感受他最著名的作品,最著名的部分——《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三)观看视频,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以前的欧洲,去音乐厅里欣赏音乐会,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可是欣赏不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贵族观众吧,欣赏一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