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 江河之声 《心中的江河 欣赏 渔舟唱晚》优秀教学设计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 古筝 曲。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乐曲的来历有说是娄树华(1907-- 1952)根据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有说是金灼南(1882—1976)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改编而成。目前这首名曲的形成很难定论。
《渔舟唱晚》这一曲名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千古佳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是指鄱阳湖。这句古文的意思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傍晚歌唱,声响达到鄱阳湖最远处。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乐曲为多乐段、多主题结构,全曲可分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尾声。
A.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是全曲的“起始”部分。全段节拍较为自由,共运用了三种节拍(4/4、5/4、2/4),为交替节拍。富于变化的节拍使得旋律行进更加自由流畅。
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
B.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共分为三个乐句,采用2/4与3/4交替的节拍,主要节拍为2/4拍,是乐曲“承”的段落。这段旋律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花指”(*)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随后(bc)两乐句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下落,但两个乐句节奏律动形态有所不同,b乐句采用 的节奏形态、c乐句采用 的节奏形态。
两个乐句在进行中打破了原有节拍的强弱规律。运用弱起,以乐汇为动机不断下行模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喜悦情景。
C.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是乐曲的“转折”段落,2/4拍,运用了一连串的动机模进。旋律采用复式递升递降的发展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本乐段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按、滑、叠,揉的催板奏法,形象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EMBED PowerPoint.Slide.8
D.尾声
尾声为乐曲的“合”部分。音乐在达到高潮后突然切住,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又把我们带回到“两岸青山暮,江心秋月白”的恬静愉悦的气氛中,乐曲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给人以曲终然意韵无穷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记忆、听辨能力,对乐曲的情绪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和识谱能力,但分析乐曲和对乐曲的表现能力都略显不足,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安静地聆听音乐,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音乐要素,感受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意境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及乐器,体会古典音乐的雅致韵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主动接受意愿,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2、能够通过学习小组的展示认识民族弹拨乐器——古筝,了解其历史、外形、构造、音色,以及常见的演奏技巧。
3、引导学生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和作品情感的变化中,通过聆听、对比、演唱等方式,分析、理解这些要素的表现作用,用规范的音乐术语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教学重点:
1、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民族弹拨乐器——古筝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音乐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音乐要素,感受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