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单元 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单元活动 防震模拟演习》优秀教案
重点: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增长避灾、自救的技能。
难点:思考、体会防震减灾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防灾减灾的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丧生于自然灾害,其中特别是地震的破坏性最强,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影片《亚美尼亚大地震》认识一下地震。地震时有发生,我们是否知道注意安全、注意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了解更多关于的地震知识,也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学到地震逃生的方法。
讲授新课:
(1)地震的形成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的破坏性更大。地下发生地震的位置的位置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为震中,从震中至震源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是由六个大板块,这些板块还在不停的运动着,板块之间会不断挤压或拉伸,岩层就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岩石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板块交界地带也是地震多发地带。(展示我国地震带)
地震的危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火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的水灾;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的毒气泄漏;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的瘟疫,这些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比地震本身的灾害还大。
播放地震发生后的照片,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避震的方法
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所以,我们必须经过后天的训练,有意识地不断练习自我保护技能。希望同学能自觉学习或有组织地学习关于地震方面的防灾自救知识,珍爱生命,防患于未然。
①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②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③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④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⑤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⑥灾后生活: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播放视频:《如何科学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