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历史《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优秀教学设计
通过对1912年—1916年的政局的整理,了解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简要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政局和社会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综合各种材料,才能得出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化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的政局混乱与社会习俗进步的表现。
难点:对于民国初年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说明:
清末至民初,中国应该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特点正是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这也是将教材两个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统一起来的解释,也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民国的头十年的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所以定位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破题,“民国初年”概念内涵,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出:当时的人有怎样的感受?(教科书91页“文献选读”)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材料。
(设计意图:导入起温故的作用,并用教科书中较易理解的材料,进行解读,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一: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
(1)讲述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
南京临时政府掀起了一场社会风俗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剪发辫(男剪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六个方面。这个部分以教师讲述为主,使学生了解社会风俗变革的概况,从其中选取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比较社会习俗改革前后的表现方式,从这些现象分析社会习俗变革的潜在意义。)
(2)透过以上社会习俗的演变历程,能够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提炼,体现自由平等,追求文明进步,思想解放。
(3)追问: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何以成为可能?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归纳。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19世纪“西学东渐”,自由、平等的新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剪辫子、禁缠足和废跪拜等新气象的实质,正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造就的民族解放、妇女解放和民众解放,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辛亥革命的发生不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形式,用一系列法令移风易俗,体现了新的国家意志。
(4)两张“剪辫子”的老照片。
观察两张同为“剪辫子”的图片,引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