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美术教材同步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下载详情

人教版美术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优质课教案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版美术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优质课教案

③ 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2.内容结构

本课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加以介绍。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园林艺术。

3.重点和难点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艺术流派? 反映中外艺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文艺思潮? 或称艺术思潮,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文艺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倾向。

2.美术作品

(意)贝尔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1655年—1667年)

贝尔尼尼(1598年—168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和戏剧家、画家,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的幻觉》、《大卫》、《普罗赛比娜的掠夺》等,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在建筑艺术上,也有出色的创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便是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作。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大教堂,它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纪念碑。它始建于1506年,由于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几经修改,最后由米开朗基罗修改后,于1626年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20年。大教堂从地面到顶点,高达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建筑。教堂前面的广场以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为中心,呈横向椭圆形,长轴长198米,面积为3.5公顷。它和教堂之间用一个梯形广场相接,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以便教皇在教堂前为教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整个广场气势宏伟,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两侧的宏伟的柱廊。贝尔尼尼之所以设计这一组柱廊,是有他独特的构思的:就是以广场两侧的柱廊象征基督伸开的两只手臂,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则象征着基督的头。广大的基督教徒们一进入教堂前的广场,就像进入了基督的怀抱。从宗教宣传的角度来讲,贝尔尼尼的这一构想及其实际效果,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两侧柱廊由284根多立克式柱子组成,檐头顶上还有98尊圣徒和殉道者雕像。两侧柱廊都分别由四排柱子组成,造成了柱廊内部的错综复杂的明暗变化。唯一的缺陷是,人们站在广场上无法看到大教堂著名的圆顶,这是贝尔尼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油画,222×209厘米,约1617年作,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鲁本斯(1577年—1640年)是17世纪佛兰德斯(今比利时)最著名的画家。擅长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和风景画。是17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成就最大的画家之一。在宗教信仰和政治上,鲁本斯是守旧派。但他的绘画艺术,努力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包括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上他极富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鲜明画风。从其人物形象的夸张的活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来看,鲁本斯的绘画属于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跟妻子伊莎贝拉在一起的自画像》(又名《画家和他的妻子》)、《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组画《玛丽·美第奇的生平》等。

油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鲁本斯感兴趣的并不在于情节本身的描写,而在于通过劫夺与反劫夺的戏剧性的激烈斗争,把两男两女和两匹骏马组成了一个他最喜欢且最善于表现的复杂而又有强烈动势的构图。同时,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匹烈马的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肌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委拉斯凯兹《宫女》? (油画,276×318厘米,1656年作,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委拉斯凯兹(1599年—1660年)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与鲁本斯、伦勃朗合称17世纪欧洲三大油画家。他出身于西班牙南部的工商业城市塞维拉。12岁进入当地著名画家埃雷拉画室学画,不久改从博学善教的画家帕契柯学习,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写实能力。早期作品如《煎鸡蛋的老妇》(1618年)、《塞维尔的卖水者》(1619)真实地描绘了他家乡普通人的生活。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1623年他应召到首都马德里为国王菲利普四世画像,一举成名,被任为宫廷画师。由于在宫廷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收藏,他的艺术视野大为开阔。尤其是后来两次去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盛期诸美术家,特别是提香的影响,艺术更臻完美。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应教皇要求画了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他终身在宫廷工作,担任宫廷首席画师,直到宫廷总管。最后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而死。

委拉斯凯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神话故事、风俗画。其中《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布立达的投降》、《宫女》和《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品。

油画《宫女》是委拉斯凯兹晚年在繁杂的宫廷事务中,挤时间完成的一幅杰作,对于这一作品的解释,即使在西班牙学术界也有争议。现在认识越来越趋向一致。从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委拉斯凯兹为小公主和她的宫女们画像,实际上这是画家本人的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画。因为从画面的左侧可以看到,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正在大幅画布前作画的委拉斯凯兹,他的眼睛正注视着画面以外他所要描绘的对象,而画面中心处悬挂在壁上的镜子里映照出来的国王和王后的像,正说明委拉斯凯兹原来正在给国王、王后画像,在画面上占了主要地位的小公主和宫女实际上是委拉斯凯兹给国王、王后画像时突然闯进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画面。小公主向前注视的目光,也正是朝着她面前的父母亲。委拉斯凯兹这种利用镜子扩大画面空间的手法,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的名画《阿尔诺非尼夫妇像》中受到了启发;因为这幅作品当时正收藏在西班牙宫廷,作为西班牙首席宫廷画师的委拉斯凯兹完全有可能看到它。此外,委拉斯凯兹在这一作品中,把奔放的笔触与准确的色彩结合起来的造型方法,与那些先画素描稿,再步步深入的古典技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后来的油画以重要的影响。

哈尔斯《吉普赛妇女》? (油画,52×58厘米,1628年—16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哈尔斯(约1581年—1666年)是17世纪荷兰著名的油画家。他是欧洲油画史上最早运用兼工带写的画家。他的画风轻快,能以娴熟的技巧迅速地画出他所要描绘的人物。笔触明显而十分简练,但造型周全,看不到什么败笔。笔触之间融接得十分紧凑,很有气势,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很有些像中国大写意画的味道。这得力于他作画之前,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有全面的、整体的深入了解,而不是像一般画油画那样依靠逐步深入。哈尔斯的《吉普赛妇女》,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画风。哈尔斯的这种洒脱不羁的手法对近代油画有很大影响。

伦勃朗《夜巡》? (油画,365×438厘米,1642年作,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