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 唐诗欣赏《第八课 用常得奇 语浅意深——白居易诗四首 杜陵叟》优秀教案
一、课前导入: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三、学习诗歌
第一首 秦中吟·买花
秦中吟十首为大诗人白居易作。为组诗,共十首。包括《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歌舞》和《买花》。 《买花》是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
师:本诗中的田舍翁“低头”、“长叹”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1、联系作者想要抨击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创作意图和田舍翁的形象进行理解。
通过描写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而挥金如土,不失时机地推出老农低头长叹的特写镜头,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揭露深刻,讽刺辛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读完全诗,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这本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在这里,出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对诗人创作手法的赏析。
2、解析:
有两点启示:第一点启示是诗歌发人深省的主题。全诗通过一种人人都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风俗,开掘出鲜明重大的社会主题。在唐朝,每到春天,高价买花,由来以久,家家为俗。在当时文人的诗歌中,也经常提及,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把这一现象上升到社会贫富不均这样严肃的主题上。白居易却从这高昂的花价中,看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反映了尖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这也是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的体现。
第二点启示是,诗歌的主题不是通过声嘶力竭的说教,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也就是不同的人物,即众多的京城贵游和一位“田舍翁”之间,对同一事件--高价买花的不同态度,来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的,这比作者板起脸来一本三正经的宣传,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是本诗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首 杜陵叟 伤农夫之困也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2、禾苗枯死,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诗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一句中可获得答案。
答案: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3、“考课”是什么意思?就是考核官吏的政绩以决定升降。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解析:“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 “白麻纸上书德音”、 “昨日里胥方到门”→“虚受吾君蠲免恩”,说明君恩虚伪。
答案: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才是真正的目的。这种“双簧戏”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极具讽刺意义。
第三首 琵琶引(并序)
1、诗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这题难点在于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因学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比较生疏,可先对诗句作出解释,联系互文的概念进行点拨。2、互文(这里诗句的意思是“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而不是“主人下马了,客人在船上)。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失意沦落,秋江月影,更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3、师问:诗中的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解析:可从诗歌中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感轨迹,根据琵琶女的个人经历分析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