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四单元 十三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优秀教案设计
二、课堂教学
本篇演讲的结构严密明晰,有利于听众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把握听讲的内容。
首先,演讲者指出目前文坛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文艺界对天才的呼声很高,正说明了现在天才的缺乏。然而鲁迅论述的重心并不是天才有无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与其要求天才的产生,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做培育天才的泥土。天才需要民众,正如花木应该有好的泥土。在这一部分中,演讲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本次演讲定下中心,也使听众心中有数,很快进入到演讲者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提出论点之后,演讲者接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他以确凿的事实与犀利的分析,回答了之所以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那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比缺乏天才更严重的问题──扼杀与阻碍天才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天才的培养,而且构成了天才成长的最大障碍。对此,鲁迅条分缕析,一一加以批判,令人心服口服。“整理国故”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一些人打着这样的旗号,阻止青年从事活学问和新艺术,以致新的艺术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崇拜创作”之所以妨碍天才的产生,是因为它表面上倡导创作,实际上是排斥外来的思想和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结果是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视野,使人们都缩进旧的圈套中去。这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的风气,必然会对中国文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产生不了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恶意的批评”则是直接打击天才的产生。本来批评家的存在应该有助于创作的发展,但目前这些恶意的批评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肆意攻击。殊不知,任何天才也都是从幼稚走过来的。在此鲁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恶意批评家的做法正如在嫩苗的地上驰马一样,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几段是本篇演讲词的重点,演讲者有理有据,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文坛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天才的产生,必须要有好的泥土”的道理。
演讲的最后,鲁迅发出倡导,希望大家都能来做“泥土”,为天才的产生做一点贡献。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容纳、了解天才,甘于做小事情,创作、翻译、欣赏甚至消闲都可以,只要不做那戕害天才的事情就好。
正因为本文的论证结构非常严密,且极富逻辑性,所以需要把文章的结构通过图片简明扼要、清晰明白地展现出来,毕竟只靠教师一张嘴来反复地讲,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运用十一张解说文本的图片,可以一目了然地让学生知道文章的脉络,并为学生自己以后写议论文提供了借鉴。
三、课后总结
这篇演讲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新颖。面对当时文艺界关于天才的呼声和争论,演讲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必先有泥土,才可能产生天才”的观点,呼吁大家甘做泥土,为天才的培育做点基础性工作。在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催人警醒、启人深思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揭示出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当时文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常态,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通过信息技术,还可向外延伸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深记忆。故此我们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这些环节当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个技术手段,补充丰富课堂学习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