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华东师大版高三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二十四 文论十则 板桥题画三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了解画作题跋的文本特点,鉴赏古代画论,进而熟悉古代文论画论。
教学难点
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胸有成竹”、“胸无成竹”等创作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说明:
这篇课文是高三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人生与艺术境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画论。三则画论主要讲述了“无所师承,得于自然”、“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胸有成竹,胸无成竹”的绘画理论,其实也是艺术创作理论。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可能主要注重把字词疏通一下,然后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观点。这样就很容易把课上成画论课。所以我就把教学重点定为:了解画作题跋的文本特点,鉴赏古代画论,进而熟悉古代文论画论。主要立足文本,通过对句子的品味分析,去体会句子内在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而对于画论,学生比较陌生,就算是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也不一定能理解,所以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胸有成竹”、“胸无成竹”等创作内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希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打开思路,集思广益,从而去理解这些创作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郑板桥的几幅画。作为“扬州八怪”主将的郑燮,作画几乎无画不题,其《板桥题画》或诗或文,我们初中学过的“衙斋卧听萧萧竹”那首诗就是一首题画诗。
这种在画面上题写的诗文就叫“题画”。它们是作品的一部分,书、画,诗文、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紧密结合一起形成整个艺术的有机整体。这种艺术形式是宋代伴随文人画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 学生欣赏郑板桥的画。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郑板桥的画作所形成的艺术氛围中。 探究讨论三则题画 老师先范读。
(一)学习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思考这段话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句。
3、请同学们划出议论的句子,并概括。
4、从这则文字中,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得于自然”的?请同学们前后左右一起讨论一下。(提示:王羲之为何要养鹅,林和靖为何要养鹤?)
(二)学习第二则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二则。
2、请学生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3、请同学们划出这一则中能体现他主要观点的议论性的句子,并概括一下。
4、在这里,作者其实概括了绘画创作的全过程,我们能否找出他对这一过程描述的句子,及评价的句子?
5、如何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6、那么怎么理解“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呢?
7、老师点拨总结: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指立意构思,“笔”是用笔动笔,这句话强调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趣”指意趣,趣味,独特的艺术个性;“化机”指的是灵感意外,(化机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和中国独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有关,当然也和画家在作画时的情绪有关,比如文中“勃勃”就强调人的情绪的投入,“江馆”给人一种漂泊感,“晨起看竹”“竹”的气节、节操给他内心安慰,激发其创作的欲望。正因为有人的情绪的投入,所以有“趣”的产生。)这句话强调创作要突破规则,追求个性,强调画家在即兴发挥时不期然而然所形成的美妙意趣。
8、“独画云乎哉”请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