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必修三《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学习活动 二 梳理·积累》优秀教案
二、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学习语文,积累、梳理的功夫非常重要,那么需要积累什么,梳理什么?
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应当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面自然包含文字、文章和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各类讲唱文学作品——书面的文学作品和口头的文学作品,也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和梳理,首要的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语言材料的积累,除了静态材料之外,还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范例,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典范用例、错误用例和文句修改案例(如关于字句推敲、诗文锤炼的故事轶闻)。通过对那些随机积累的语言材料的梳理,抓住体现语言规律的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可以掌握诸如汉语的基本句式和基本的表达方式之类的常规语言表达模式。对那种“非常规”的精彩语言用例的积累,旨在启发语言运用的创新;语言文字运用中典型的错误用例的积累,目的在于供学习和运用时比照参考,有利于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
在语文学习中,还需要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语文学习中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梳理。 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需要留意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例如,我们来分析一下,要读懂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除了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哪些知识?要读懂《红楼梦》,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所以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语文运用的范围有多大,知识视野的范围也应该有多大。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 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三、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积累”,用来表示一种行为,是指“逐渐聚集”,如“积累财富、积累经验、积累词语,等等”;“积累”,用来表示一种事物,是指“逐渐聚集”的结果,如,用在国民经济方面可以表示“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用于语文学科教育中是指为语言运用而储备的语言材料及相关要素,这种运用包括与他人的交流,通过语言对自己心身的陶冶、调适,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梳理”本来的意思是“用梳子整理(须、发等)”,我们讲“梳理思路”“梳理问题”是取用它的比喻意义,是指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的规则、秩序对纷繁、杂乱的材料、事项、问题等进行整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语文知识的梳理,有时候需要由老师做一些有系统地讲解,但这不应该成为语文梳理的主流。语文梳理应该注重实践性,不应该成为讲授现成学科知识的过程。语文的梳理,可以从语言文字的现象出发进行归纳,经过老师的“点化”,达到学生的领悟;不要从名词术语出发将“知识点”逐一排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
积累和梳理,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例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有了许多积累,这是隐性的积累;记诵,我们自己能感觉到是在做一种积累的工作,是显性的积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系统的复习整理,当然是梳理,是显性的梳理;在语文活动中运用,既是对积累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梳理选择,这是隐性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