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史记》(选修)语文《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1 廉颇与蔺相如》精品课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在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渑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四个艺术特色是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说的话也是如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五个艺术特色是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埋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渑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如要细细分析起来,《廉颇蔺相如列传》还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以上五点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
二、浅谈《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成功地塑造
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
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智谋过人的蔺相如,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2.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
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
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
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之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三、“小人物”,大文章 ——浅谈缪贤和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完了,可能很多老师都会关注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以期窥探《史记》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特色。这自然是我们教学的要点,但是故事中两个边缘人物,常常被我们忽视,殊不知这恰恰是司马迁写人的功力之所在,太史公三言两语,举重若轻,人物形象立马呼之欲出。
先来看看缪贤,我一直认为他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最为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司马迁用如椽巨笔,给一个太监唱了一曲颂歌,可能因为自己尴尬的遭遇,司马迁不便于大书特书,所以才欲说还休,但我们又岂能熟视无睹呢?
可以说,作为太监,身心受到摧残,人格经受侮辱,人性遭受扭曲,少有心理不变态的,他们常常仇视社会,仇视正常人,惯于在阴暗的角落里算计别人。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宦官误国的事例比比皆是。就连司马迁这样的人,在惨遭宫刑之后,也是九死一生。在《报任安书》中,他这样写道:“虽累百世,诟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给好朋友的信中,司马迁才彻底袒露内心——受辱之心,千疮百孔,乡党耻笑,绝望如灰。
然而,就是这个缪贤,就是这么一个太监,在赵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时候,在面临国家遭受屈辱之际,他用自己的残缺之躯,担起了本该不是他担起的责任,极力向赵王保荐蔺相如。而且这还不是一般的保荐,可以称得上是以死保荐。为了打动赵王,缪贤以自己私下里结交燕王,在自己犯罪之后,准备叛国逃跑到燕国为佐证,贬抑自己褒扬蔺相如,为了给赵国举荐人才,缪贤甘冒叛国灭族的弥天大罪!想一想,伴君如伴虎啊,假如赵王雷霆一怒,缪贤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就算赵王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体谅缪贤的荐贤之心,对缪贤不予追究,也难保以后不对缪贤生出二心。可想而知,一个小小的太监,如果失去了皇帝的宠幸,何以自托于赵?
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缪贤不可能不知道这当中的利害关系。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缪贤终于抛却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缪贤,一个残缺的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唱出了历史的最强音。可以说,没有缪贤,就没有蔺相如,就没有完璧归赵,没有“渑池之会”,没有将相和,没有诸多的烟云和沧桑!
第二个人物是赵王。赵王实在也不是等闲之辈。首先,当缪贤保荐蔺相如的时候,赵王既不因为蔺相如是宦官的舍人,就戴有色眼镜轻视他,也不因为缪贤是自己的宠幸,就昏了头,说好好好,是是是。而是亲自对蔺相如进行面试,“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最终经过自己的考核,赵王“不拘一格用人才!”把一个宦官的舍人,提拔为国家的使者,此非有大眼光、大胆识、大魄力,如何能做得到呢?
当蔺相如完璧归赵,“使不辱于诸侯”,赵王在实践中坚信了自己的判断,于是,当机立断,把相如提拔为上大夫。
当秦王约请赵王参加渑池之会时,老实说,赵王害怕秦王,实在不想也不敢去。因为“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如此“虎狼之国”,又如此不讲信用,赵王的生命确实没有保障。但是,赵王还是想听听大臣的意见,当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当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尊严摆到了一起时,赵王选择的天平马上就偏向了国家,毅然决定去赴“鸿门宴”!一个封建诸侯王,能以千金之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千载之下,犹令人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