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人有别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 苏轼》精品课教案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四、目标分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方山子传》是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文中描写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状态。美好的情感可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
五、学情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名利如此迷人,以至于天下之人皆为名奔波,为利忙碌。而真得美名,真得实利者,实亦不多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
人生在世,要想留名千古,要么做一些值得别人写的事,要么写一些值得别人看的字。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了一些什么值得别人看的字,文中的主角又做了一些什么值得别人写的事?
主角简介: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人为何值得写?
这篇文章为何值得看?
疑难共析,好文共读
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标注不懂的字、词、句。
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_________
(一)读课文,疏文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点拨、评价)
齐读课文,先标注不懂的字、词、句。
思考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