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思考与探究五》精品课教案
教学行程:
(讲明背景)
同学们在实际的练习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看题不清”的现象,对题目,一眼看去“没有问题”,然而答出来的答案却与参考(实际)答案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很多同学总结的原因是“粗心大意”,我们认为是同学们答题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缘故。
我们的考试和练习实际上就是命题人和答题人之间“斗智斗勇”的“游戏”,所谓难度,其中一方面就是命题人给答题人设的“深浅不一”的陷阱。
我们先看两个题例。
“结合全文,说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2017全国卷二)
“结合全文,探究‘麦缸’在文中的意蕴。”(2018届四省名校联考二)
提问:这两个题的提问核心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完全一样。“含意”和“意蕴”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指该对象的所有意思,而后者是指该对象的“深刻含意”。如果所问对象有“表层意”“深层意”之分的话,这里“意蕴”就是指的深层意。实际答题中,我们如果将后者的表层意当作答案要点的话,就很可能导致本题的答案不全而丢分。
小结:
陷阱一,似是而非,似而不同。有些题,我们一眼看去,认为就是平时练习的题型无二,从而没有对其深入分析理解,造成失分。
实际上,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给分依据和扣分理由。比如,题目中的某个关键的字词或句,都是答题者所必须特别留意的,一不小心(或者功底不到位),她就成了真正的“陷阱”!如:
“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2017全国卷三)
“这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但却有“俗不伤雅,谐不为虐”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词对这一效果进行分析”(2018届四省名校联考二)
大家看看这两道题的设问,有没有注意到题干上的重要信息?你认为这两道题各自该答些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的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当然还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
明确:前一问的“戏赠”一词是重要信息,“情感态度”也是重要信息;“戏赠”是本题分析“情感态度”的出发点,“开玩笑似的写一首诗送给朋友”是表面上应该看到的意思,那么其深层意呢?由此推出作者的态度。答题内容应该包括:①表面上看是开玩笑;②实则想表述XX意思;③作者这个开玩笑的情感。
后一首“谐谑”一词也是重点,它告诉我们]这首词是“开玩笑的词”,那么,即使读者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也应先本着“开玩笑”这个点,答题思路也是依此而行。答题内容包括:①既是开玩笑,那么语言就会更近生活,从而通俗;②既是开玩笑,当然就应该有“好玩”的意思。
实际操作上,同学们往往容易忽略包含关键信息的词。
小结:
陷阱二,看似轻描淡写语,实则机关套路深。这类题型,命题人多是在题干中看似顺便说一个信息,答题人不能够触及这个机关,那么从答题思路到答案表述都会出偏差,至少不完整。
如果说命题人挖了一个“坑”放在那里,那么,同学们仔细看,或者慢慢读题审题,应该能够发现,毕竟文字信息是明确的。如果命题人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但于题目本身或者答案的常理上,应该答出某些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隐性要求”。同学们如果没有留心这些常识性规则性的要求,也会掉入“暗坑”中,答错丢分。如:
文中为什么要写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2016山东卷文学作品阅读)
大家看看,这个题的答案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从常识出发,可能会说到到“使情节集中紧凑、推动发展”“写出(突出)人物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逐步提示小说主题”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