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版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略读 雪白的墙》优秀教案设计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四十多年前,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运动(实则是内乱)——文化大革命,把古老的中国大地变成了一个实验场。人们怀着炽热的梦想试图砸烂旧世界,打破旧的文化和道德体系,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可是,人们在狂热之后发现,美丽的新世界并未能建立起来,自己并没有站在伟大领袖描绘出来的美好世界里,脚下只是一片废墟——美丽的变成了丑陋的,高贵的变成了低贱的,独立的变成了附庸的,思想的变成了盲从的。文革,把中国人从文化上变成了野蛮人,变成了不受道德和伦理约束的人群。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记忆和视觉,诗人梁小斌会从哪个角度来反映这场运动呢?
2.走近作者 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在合肥制药厂做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珠海市石虎诗会会长。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
【原文】①妈妈, /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 ②早晨,/ 我上街去买蜡笔,/ 看见一位工人 / 费了很大的力气, / 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③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 / 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 ④妈妈, /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⑤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爱洁白的墙。 // ⑥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⑦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1980年
反复朗读诗歌,想一想,有些相同的词句,是否应该读出不同来?
【明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除了可以用不用语气读,其每一句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第一句,侧重“我”,是“我”早晨去买蜡笔,是“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刷墙的叔叔是对“我”微笑,强调了小孩那种急于向妈妈分享发现的快乐与自豪感;第二句侧重“雪白”,眼前雪白的墙与记忆中肮脏的墙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下文有多个“洁白”与之相呼应;第三句侧重“看见”,此“看见”不仅仅是视力之所见,还有向往与憧憬的含蕴。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雪白的墙》两首诗表达内容各有何侧重?
【明确】一个是表现“文革”中,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革”后的回顾反思。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有何不同?
【明确】1《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恐与无助;
《雪》通过对“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暗示内心的创伤,表达对明天的憧憬。
2《这》以亲历者的口吻,将读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使诗歌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感染力;《雪》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奇感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
有人说这首诗是象征主义的诗,你同意吗?
【明确】《雪白的墙》是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的诗。诗歌写于文革结束后不久,直接映射了那个年代和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作者以看见了雪白的墙为起点,围绕着墙这一个中心展开讨论。全诗看似写墙,而事实上句句都是诗人对于渴望幸福,逃离痛苦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露。之所以说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关键点是要知道作者笔下的墙与作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见的墙的同异。同:二者都是墙。异:后者仅仅是一堵普通的墙,前者却是文革时期写大字报,使“爸爸不在了”的墙。以后者写前者,这是一种象征。
用儿童的视角反映对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对“文革”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诗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诗歌中闪烁出的自我感受,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诗人着眼于一点,思路纵横。而且在形式上又毫无雕琢之感,语言运用上没有押韵,全以一个儿童的口语道出,读起来亲切和谐,平易自然,与诗所表现的儿童情绪相吻合。全诗以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亲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墙”被置放在特殊的语境中,它因这种语境的压力而变形,上升为一种“私人象征”,语词固有的意义隐匿了,它刺激人们去寻找背后的象征性内涵。这是诗人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中“藏与露”的辩证关系的结果。这样,我们将“墙”与“粗暴的字”联系起来,整首诗的精神内核便豁然明朗了。这种被“直接感觉”到的视象所包含的意蕴,显然要比抽象的议论强烈得多。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很自然,诗人追求一种语势的舒缓和语境的清晰,控制了诗歌的速度。语境的清晰和透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诗歌的情感态度,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姿势进入诗歌的,这样一来,整首诗的背景被处理为简单的日常化的情境,“买蜡笔”“工人刷墙”“喝的牛奶”“我的梦中”“温和的晴空”等等,这就更容易为不同层次的读者加入。比起那些采用意象撞击、叠加、时空错位、玄思的复杂诗歌背景的诗来,更具有一种透明的、朴素的品质。而且这种“孩子”式的倾诉衷肠,容易引起深挚哀婉的同情共鸣。这首诗发深沉于简隽,寄至情于天真,是同类题材中格高境奇的佳品。
有人说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音乐与绘画的特征。从本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吗?
【明确】从音乐来谈。一是钢琴曲式,一般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呈示部、展开部、对比部、再现部。而其中又有一种曲式叫做回旋曲式,即A-B-A-C-A。在梁小斌的这首诗中运用了这种典型的音乐的表现手法。
读第①节——“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句作为诗歌的第一句,可以说是一个呈示部分,直接将要说的陈述出来,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即回旋曲式中所指的A。这一句通过第④节、第⑦节的两次出现,使这一呈示部变为全诗的中心句,反复吟唱,起到一种很好的强调说明效果,作者的情感在两次强化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使两个因素——诗歌的发展与作者的情感的发展——在诗中达到了统一。这便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读第②节和第③节——“②早晨,/我上街去买蜡笔,/看见一位工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③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这两小节是在第①小节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通过这两小节的进一步说明,作者所要说的话更加清晰起来了。相当于回旋曲式中B。
读第④节的1、2两行——“④妈妈, /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是第一次再现。
读第④节的3-8行——“/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
再接着读第⑤⑥节——“⑤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爱洁白的墙。 // ⑥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这几段中,第④节3-8行是典型的C,即直接与前面的B构成了对比,如果说这种对比是通过客观的回忆来叙述表现的一种不动声色的对比,那么第⑤⑥节则可理解为一种有情感的对比,作者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介入这一对比,把“过去的痛苦的生活”与现在“的浪漫的温和的晴空”混合在一起,进行一种突撞,使全诗的情感进一步的提升。
读第⑦节——“⑦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很显然,作为二次再现,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在音乐上,还是在诗歌的内容上,这都是此诗作为其结尾的一种很好方式,不敢说这种结尾方式就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也有很多,停止则是其中之一。这一节在回旋曲式中用A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