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版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略读 Kissing the Fire(吻火)》优质课教案
读《吻火》,作者是如何描写徐志摩的。
再读凌叔华女士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节选,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徐志摩的。通读了两篇文章,大家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老师给大家一些时间,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喜欢凌叔华文章的同学是因为这篇文章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我们读的时候很容易被它打动。一篇怀人散文,能不能一下子打动读者确实非常重要。那么,有写得这样好的一个名篇,教材为什么不选编它,而偏偏选了这样一篇感染力似乎不那么强的《吻火》呢?难道教材的选编者们没有眼光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探究。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吻火》虽然篇幅短,但主要能够展现出徐志摩的性格。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入手,探讨一下本文写出了徐志摩的哪些性格特点,又是怎样写的,以至教材的选编者和我们在座的一部分同学都认为本文写得好。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并互相交流,思考:你认为本文写出了徐志摩的哪些性格特点?怎样写的?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那么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让我们看出徐志摩的这些特点的呢?
(通过写徐志摩的眼睛和记叙在上海时的徐志摩的一个吻火的动作展现他的性格的。)
作者是通过对徐志摩的眼睛和吻火这样一个动作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那么大家想一下,我们从小学写作文时就开始写人物,比如“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等,我们也写人物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也写人物的动作细节,可我们怎么就写不出人物的性格或神韵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怎样通过写人物的眼睛和动作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呢?关于徐志摩的眼睛作者都用了哪些话来描写?老师要提几个问题
1、“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作者先肯定,又否定,这句话有什么其它含义吗?
(作者可能是想吸引读者吧,我们知道徐志摩的眼睛不是银灰色的,可作者偏要这样写,这应该是对徐志摩的赞美,银灰色是一个非常有质感的颜色,神秘、忧伤、希望,种种感觉都在里面了,很能突出徐志摩那种浪漫的性格特征)
2、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3、作者形容徐志摩的眼睛时说他的眼睛像希腊雕像,并说有“无穷情调”,希腊雕像的眼睛为什么有无穷情调?(关键是:“希腊雕像的眼睛是怎样的? )(出示ppt希腊雕像)
(希腊人崇尚智慧,他们心目中掌管智慧的神祗是美丽而神通广大的雅典娜。没有几个古代文明像希腊一样涌现过那么多的哲人和圣贤。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月移星动,江河奔腾,希腊人总是困惑于大千世界的捉摸不定,乐于探求亘古不变的真理。智者们灵光闪动,思索不竭,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色诺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纷纷摘取了智慧王国的桂冠。希腊雕像的眼睛绝不是普普通通的眼睛,他把人物点缀得非常生动而形象,在睿智中渗透出点点疑惑,在温柔中又透露一点哀伤,体现出人物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
4、再看徐志摩的动作,作者是怎样通过“吻火”这一动作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把点烟说成“吻火”,富有很浪漫的强调、通过吻火这个动作写出了徐志摩是一个热情的人,因为火给人以温暖明亮的感觉、吻火写出徐志摩勇于向生活挑战的一面。因为火象征了生活中的困难,别人都轻易不去碰触它)
火既给人以温暖与明亮的感觉却又象征了生活中的困难,作者这样写会不会矛盾呢?
(不矛盾,“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大家分析到这个层次,我们有一种感受,作者对吻火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真的是太绝妙了!那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梁遇春为什么能抓住这么有特点的一个动作来写呢?我们平日的写作为什么抓不住这样典型的动作呢?请大家参考老师给的一段话来思考这个问题。
(出示大屏幕):“火”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另一篇文章《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梁遇春本身就对火有独特的感受,因为他善于观察火,所以才会想到用火来形容徐志摩)。
除了观察,他还应当有思考,只有对生活有感悟和思考,才会写出好文章。为什么我们抓不住这样的动作?(我们写文章受的束缚太多,为了考试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也太多,这就使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无法去热爱自己写的东西。)
这个同学提到了一个词:热爱。无论作者怎样喜爱火,都面临一个问题:这火去形容谁最合适?如果想要选对一个合适的人,一定得基于怎样的事实基础呢?
(他对被写的人非常了解)
大家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会对徐志摩了解到这种程度?(好友。)
但是,梁遇春同徐志摩好像并无很深的来往。从年纪上看,两人相差有十岁光景。梁遇春还在念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是声名显赫的诗人。后来,胡适、梁实秋甚至沈从文都写有较长的回忆文时,梁遇春却只能写如此短短的悼文。但是在所有悼念徐志摩的文章里,梁遇春此篇永远为人注目。其实“吻火”的词语,得之于作者的亲历,他是听到徐志摩向人借火的时候说出来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而拿来作徐志摩“人生态度”的一个代表。把人生比作是“火”,看似平常,实在包含了深意。因为“火”不仅象征了人世的明亮、温暖、热烈、轰轰烈烈的一面,还有烧灼、破坏、毁灭的一面。所以,作者说有两种对待“火”(人生)的态度:一种是害怕它灼伤自己,于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结果过的是“暗淡的生活”;一种是投身于火,“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结果是生活中哪怕遇到“腐臭”,烈火也会化它为神奇,人生就会“开满了春花”。徐志摩是肯“吻”人生之火的人,所以他天生“惊奇”,眼睛像希腊雕像的眼睛,同前面的两段意思作了总的照应。这里赞美的显然已经超出了徐志摩,而是包括一切达到如此人生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