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版语文当代语言生活(选修)《专题五 我手能够写我口吗? 汪曾祺和现代汉语写作(节选)》优质课教案
1.小说怎样为悬念埋下伏笔。?
2.小说是怎样通过“我”的遭遇来揭示主题的。?
【教学方法】?
阅读课,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要接触两篇小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同样经历了二战,而他们的小说也取材于此。在《一个人的遭遇》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苏联战士在二战中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一个伤兵的悲惨遭遇。?
二、基础过关
文学常识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年),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三、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我”所见所听、所思所想,这种意识流的写法显得情节比较分散。我们先来做一件事情,把小说分散在各个地方的细节拼出来,一起来理清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原先的文科中学)。?
环境:火光冲天,炮声不绝。人物: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三个月前入伍,推测年龄约十五六岁。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主要情节:他被人抬到医院后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以及受了什么伤,最终他通过自己的手迹发现自己就在母校,并且他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2.悬念的设置以及小说的伏笔?
小说中有两个悬念——第一是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第二是自己受了什么伤。在小说中他一直在寻找答案寻找证据,但又一次次推翻证据,最终才在结尾处给我们揭示了谜底。但在揭示谜底之前,小说中有很多暗示和伏笔,暗示这里是母校,暗示自己受了什么伤,我们现在把小说中的伏笔梳理一下。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来整理。?
——明确:先看第一条线:我究竟在什么地方。美术教室的布置——涂鸦——本多夫——墙上的十字架的痕迹——我的字迹(正因为种种伏笔,我们才觉得最后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条线:我受了什么伤。发烧、疼——打针、热乎乎——叫喊——胳膊、腿不能动——医生注视、低语——失去双臂和右腿。?
小结:正因为悬念的设置和小说中埋下的伏笔,所以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地方不能一下子全部理解,但仍然被小说的情节牢牢地抓住了,很想弄清人物的命运。?
3.阅读重点段落,探讨小说主题?
下面我们挑选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揭示小说结局的三个段落(49和52、53节)来一起品读。在这个部分,小说中的悬念揭示了谜底,但是我们的疑问似乎还没有解决,为什么题目叫做“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我”没有把这句话写完?为什么“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惊骇万状”感到“不安”?还有,那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消防队员居然是门房比尔格勒,而我最后喊出的是“牛奶”,这个结局有着怎样的含义??
那我们先来读一读第49段,读完之后思考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