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语文《第三单元 陶冶格调 13、论趣》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多为15—19岁,属于青年初期,也称青春中期。处于一个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仍未完全成熟,心理发育相对落后于生理发育而呈现出不平衡性,动荡性,闭锁性。此阶段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高中生的课外读物在选择上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自我化、自由化,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寻求共鸣。心理发展上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生在课外读物上的选择,呈现出一种浅阅读的倾向,与内在自我成长需要密切相关的读物是首选,这些将会导致他们人文素质的平面化、平庸化、低级化和审美情趣的世俗化。
三、教材分析
《论趣》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课程标准》指出:选修模块应培养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学习鉴赏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陶冶情性,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意在高一高二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认识不同文体的文章风格和文体特征。选修4第三单元为幽默性散文选读,不仅让学生学习幽默性散文,更希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本文为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幽默”一词。这位将“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的富有“幽默大师”之称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大力倡导幽默性散文,通过学习本文,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小品散文和“幽默”的理解意识,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本节主要内容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论趣》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特点(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教学难点:大胆质疑,理解以“趣”为行动动机的实质。让学生能够通过作者所论之“趣”,了解作者为人之“趣”,并以此为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学方法:自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
4.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网络红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什么是有趣的灵魂呢?何为“有趣”?板书课题“论趣” 。
梁启超认为:“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法国罗丹则说:“艺术也是趣味。”
这都告诉我们,生活包括文学艺术离不开趣味。
说说这作者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生性幽默,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他还没有来,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里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用课文的话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