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3、论趣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粤教版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陶冶格调 13、论趣》优质课教案

前三段为第一部分,谈欲。

作者从乾隆故事入手,引出人生动机的一般看法:为名为利。然后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和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墨子为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名利二字未免以偏概全,推动人世行为的动机,除了名和利,还有色和权。“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做去”,大禹和墨子,就属于为“权”而活,也即作者所说的“为忠君爱国死”。名、利、色、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欲”。林语堂写完《论趣》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一篇《论利》,文章开篇就说:“上回讲名利色权四者为人生之大欲。……四者每令人智昏,神魂颠倒……”作者并未完全否定“欲”,而是中肯地分为了两类:一类是“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的,便是贤人;另一类是“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利禄熏心”的,便是俗人。也就是说,从“欲”出发的人生,也并非完全令人绝望,但作者对此种分类又并不乐观,因为“排脱最不容易”,并举得道高僧为例证明了“名心之难除”。

四至七段为第二部分,谈趣。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讲了三种“趣”:科研探险之趣(第4段)、艺术生活之趣(第5段)、读书思考之趣(第6、7段)。第5段中有一句话对比总结了“欲”和“趣”对人生的不同影响:“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这种“有益身心”,作者也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说明,即适度与过度。适度,则有益无损。“无论琴棋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过度,亦无大害处。“就做到如米颠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变为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作者说“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来诠释这个“趣”的呢?首先,在科研探险方面,“趣”就是“好奇心”。作者以巴士特发明微菌、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一些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的人为例,说明了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

其次,在艺术生活方面,“趣”可以分为“天趣”、“物趣”、“人趣”。在第5段中,他是通过引用顾凝远论画的观点来诠释艺术生活之趣的,而在《快乐人生》中,他也曾说过:“人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我们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树、花、云、弯曲的河流、瀑布和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诗歌、艺术、沉思、友情、谈话、读书的享受。”这里同样谈到了“天趣”、“物趣”和“人趣”。

在本文第5段中,列举米颠和黄大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即使这种艺术生活之“趣”把握失度,“也没有什么大害处”。古语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林语堂也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在本文中作者说“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大概是说那种没有癖嗜的人多半用情不深,或用情不专,或用情不真,以致让人感觉“靠不住”吧。看来,“痴性”和“癖嗜”,在为人方面,能让人因信其真而敢于有所托;在做事方面,也可让自己因精力聚焦而能够有所成。这种“痴”,说到底是一种灵性上的自由之境,不为功利所累的纯粹,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单纯的执著。

最后,在读书思考方面,作者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生”趣(第6段),二是何谓“知”趣(第7段)。

第6段中对比了两种教育体制和方法:“现代的机械教育”是无法“生”趣的,“不容易启发一人的灵机”;而剑桥导师靠一只烟斗就可以让“你的灵魂冒出火来”。思想家的烟斗和诗人的酒杯一样,是催生灵感的。一席谈话,在这样轻松的冒烟的氛围中,自然不断会有火花。这种谈话的价值,在于启发灵机,催生思想,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与“现代的机械教育”有天壤之别。林语堂嗜烟,他宣称其散文都是由尼古丁构成的。他“对妻子极其忠实,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抽烟。他说:‘这总是完美婚姻的特点。’”(《一团矛盾》)。

烟斗催生灵机,大概正是他自己的切身体验吧。

第7段讲到何谓“知”趣时,也列举了正反两种典型:裸体读经的顾千里,“于书无所不窥”、“被中偷看《水浒》《三国》”的,“废寝忘餐”的,都是“真知读书之趣的”;而那种“计时而读”,混张文凭的人,是不“知”趣的。

《论趣》这篇文章,“趣味”就在于文趣、理趣并重。文趣则通俗晓畅,娓娓道来。文章的行文自然浑成,充分体现了林语堂小品文笔调的风格,自由亲切,意到言出,以闲适为主要特征,笔墨上极其轻松,潇洒自在,读之意趣横生。理趣则体现在,为增强说服力,旁征博引,文中举了乾隆、大禹、墨子、得道高僧、巴士特、李考克、顾凝远、黄公望、徐志摩的例子,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思考,融会西方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既通俗生动,又深入精辟。在“闲适”体现出了冷峻的人生思考和圆熟的智慧。

?

二、问题探究

1.“趣”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趣是“趣”是广义的,是好奇心、是启发心知、是灵机、是废寝忘食,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成熟圆融的智慧。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便热爱它。”当我们抛弃名缰利索,回归本真,拥有一颗纯素之心,一份无违之愿时,“趣”便油然而生。人活着就得思想,有思想就有精神。但这思想和精神又不能始终处在原始的状态,它还需要生活者用自己的悟性、用高品位的文化来净化、来提升。没有一定思想境界的人生是低级的。人之所以称为人,就是在这一方面超越了一般动物界。当今的社会,人确实需要有一种精神来牵引。其实,凡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人更需要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生更需要精神的力量来牵引。那种只顾物质利益的追求、为物所奴的人,肯定不会有高品位的人生。

2.作者认为天下的行为动机除了“名、利、色、权”以外,就是“趣”,而像大禹、墨子的做法都是圣人所为是否太绝对?

 ??现实生活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把责任、大义作为行为动机的凡人也不少,例如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都值得我们钦佩。作者的论列,意在强调世俗之人“排脱”之不易,圣俗一念,意在区隔欲与趣两种不同的动机。

3.“名利色权”为目的的行为动机和以“趣”为目的的行为动机有何不同?

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名利色权”为目的的行为动机是欲的层面的引领,属于自然属性层面,是占有欲引领求索欲;趣的引领是超越功利层面的,属于社会属性层面,是求索欲引领占有欲。

4.文章有何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认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可悲的。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梁启超、林语堂等一代文化大师都深刻意识到“趣”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具有活力与精神的内在要素。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发掘梳理“知趣”的论见,对于今天倡导灵气、智慧、幽默等民族品质与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考与讨论

一、“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你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吗?请举事例谈谈。

设置本题意一则意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解读文本的能力,一则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思考自己的人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但应注意学生所举事例是否合乎“都由趣字得来”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