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节 原子结构》优秀教案
课题 《原子结构》 单元 1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二 教材
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能层与能级、基态激发态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式。从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到波尔提出“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的科学历史入手,直接介绍能层和能级的概念,并在原子基态、激发态、原子光谱等基础上介绍电子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但作为第一章内容,按照课标要求比较深入而系统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重点掌握依据构造原理书写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本节安排了“能层与能级、基态激发态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式”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理解能层与能级的概念及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的含义。通过理解构造原理逐步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学会应用模型熟练书写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原子光谱等知识,知道生活中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烟花等与电子跃迁有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理解构造原理逐步建立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学会应用思维模型熟练书写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了解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等的发现史,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培养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重点
难点 能层与能级、基态激发态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核外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1920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提出了构造原理,即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原子核外“壳层”的顺序,1925年,波尔 的“壳层”落实为“能层”与“能级”,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1936年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过渡】什么是能层?什么是能级?构造原理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解。 了解科学史 通过了解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等的发现史,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培养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讲授新课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知识回顾】
1.原子的结构
①数量关系: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关系: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对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相加的数值,即近似原子量。
2.原子核外电子层的表达方式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体积很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亿分之一。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由内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