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择性必修三历史《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精品课教案
【教学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理解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平时的影视剧,爱国主义教育等途径,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层次较浅。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运用历史照片、视频、史料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利用相关地图、照片和视频,学习中西文化交流史,了解中华文化对韩国、朝鲜、日本及欧洲等国影响,感悟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在交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也吸收融合了异域他邦文化的优秀成份,实现了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以韩国申遗事件导入,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思考。以佛教为切入点,通过传统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了解中国文化对东亚三国在文字?、 思想意识(儒教、 佛教) 、 社会组织(律令制度) 、 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等影响,尤其是对欧洲文化及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的意义。体会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文化自信。耶稣会士来华后遭禁透视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存在冲突。在工业文明下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流,中国文化在阵痛中走向新生。
【教学过程】
导入:2005年韩国“ 江陵端午祭 ”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宣布为“
梁启超说“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在晋唐间,这是粗略的说法。事实上,这次文化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起源于发展期,那么从汉代开始,便进入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来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不过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刻的多
新课:
一、农耕时代的交汇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 天竺 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 元寿 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尽管佛教初传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存在很大的冲突。比方“剃度、出家、离俗、清规戒律……”与儒家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但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战乱频发、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死,希望有一种新的精神家园能够皈依,以此削减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佛教智慧和普度众生的精神,迎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社会开始广泛接纳与吸收佛教,佛教迅速传播。杜牧有是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的时期,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化佛教开始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在发展过程中,佛教始终坚持着中国化的方向。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宋明时期,儒学家开始用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意理,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理学出现,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体系。尤其是朱熹的思想,还流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作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