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朝代更迭表概述西亚、非洲文明的时空分布情况,说明它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能够概括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特点,并能够从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多角度分析这些文明特殊性形成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吉尔吉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神庙建筑所反映的人生观和文明特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对西亚、非洲文明多样性的学习,增进对世界文化多元传统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之古代西亚、非洲文明部分。从本课角度而言,首先,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各有发展的特性,除政治、经济等因素外,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这三个文明又具有一定层次性和连续性。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从公元前4千纪末至公元7世纪,前后大约经历了4000多年之久。自希腊、罗马文明后,阿拉伯文明融合东西方文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明。从本单元的角度而言,本课是世界最早诞生文明的部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处于开篇地位,毕竟四大文明古国中本课独占其二,故本课不仅对希腊罗马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对近代史之文艺复兴亦产生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内容,高一阶段的《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对此部分内容亦有涉及。而且,通过本册书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学生对文化史方法的学习也有初步了解。这些都成为学生开展本课学习的基础。
当然,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需要在了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基础上,形成对这三文明多样性的理性认识,这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经济史和政治史等相关领域的内容,综合性难度较大,这是学生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攻克的难点。
教学立意
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本课重点从自然环境、政治等多种角度来探究西亚北非文明多样化产生的原因。因为这是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本课的教学立意所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了解西亚、北非、阿拉伯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导入新课】
以“大洪水”传说导入新课。目前,世界大约有800多种“大洪水”传说,但是影响最深的是《圣经》中的“大洪水传说”。而有的学生考证,《圣经》中的“大洪水传说”可能取材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理由有二:第一、都是靠大船得救;第二、都放出鸽子来判断洪水是否消退。那么,《吉尔伽美什》史诗所反映的古代西亚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它具有哪些特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古代西亚文化
【问题探究】学生结合下列材料,归纳“你眼中的文明”具备哪些特征?
史料:“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质。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收税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