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课件、教案资源列表
《分子动理论》是初二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第三课时。按照教参要求,本课时内容属于“知道”这种低要求层面。本节内容被安排在了宏观现象“温度、温标”内容之后,它从微观层面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什么物体会发生扩散?为什么温度越高,物体的扩散速度越快?为什么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不容易被拉伸?为什么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教给学生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宏观现象,追根溯源,了解宏观现象的本质,也对进一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内容“内能”奠定了基础。通过访问任教班级学生、学校科学教师,以及翻阅“科学”学科教科书得知,学生在预初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过了类似的知识,只是当时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且知识点之间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当时,学生通过学习只是单纯地知道了“物质由粒子构成”、“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但是并没有说明“粒子”其实是“分子”,所以本节课我们要给出“分子”的概念。而且当时的知识点不具有系统性,没有介绍“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没有说明这几条知识点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所以我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升华。考虑到本节课与“科学”课程知识点方面有些重复性,所以我打算在本节课中,除了带领学生理解微观层面的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外,还要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做事做人要谦虚,不可自满,要学会遵循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法则等。此外,还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学习中的乐趣,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利用物理知识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由于本节课属于微观范畴,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借助于宏观现象推测、类比微观现象。例如,本节课的一条主线是教室中的学生:班级是由小组组成的,而小组是由同学组成的,进而提问:同学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分子”模型,说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然后提问“分子是会像同学们上课时这样整齐地坐着,还是会像同学们下课后四处地走动?”,从而结合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概括总结出“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然后带领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同学们可以在课间四处地走动是因为教室中存在着空隙”,引出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最后通过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强化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