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课件、教案、说课、学案资源列表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普通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如下: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考虑到通过初中和高中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相关,改变反应条件(如使用催化剂)可调控反应速率等知识已有所了解。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内容,以新旧兼容、详略有别的方式编排。教材结合学生学过的相关知识,补充一些生活、生产中需要通过反应条件调控反应速率的实例,说明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借此体现调控反应速率的意义和价值。在已知催化剂这一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结合浓度影响因素,针对气体反应说明压强的影响。“探究”中安排的两个实验和一个讨论,教材采取了学生自主参与度不同的设计。对反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给出了具体步骤,学生只需自主操作并观察、比较;对反应物浓度的影响的探究只给出探究设计提示,学生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实验用品,设计并实施实验。“问题与讨论”则需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这种探究水平的进阶式设计,意在体现一定探究性的前提下保证可操作性,同时也照顾到全国范围内化学教学的实际可行性。除“探究”之外,教材还利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反应物颗粒大小、反应物接触面积等。这样将教材中提及的各种不同影响因素分层次处理,既突出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因素等重点内容,又不局限于这几个因素,表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很多。
《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第2课时。《普通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如下: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其中学业要求为: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与化学反应速率相比,化学平衡的概念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要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先要理解化学反应存在限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个重要的手段。如可以回忆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氯水仍然略显黄绿色表明溶于水的氯气没有反应完,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氯气与水反应存在限度。还可以通过Fe”与厂反应建立可逆反应存在限度的概念(具体操作见“栏目使用建议”)。有传感器的学校还可以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具体做法如下:二氧化碳溶于水,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中依然存在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没有反应完全。利用传感器,学生可以“看”到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实质,在惊喜之余心悦诚服。除了化学实验,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业生产中的真实数据作为证据。例如合成氨,当氮气与氢气体积比为1:3投料时,理论上可以完全反应,但是当各物质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氨的含量远远达不到理论值,说明合成氨反应存在限度。“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真实数据的获得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客观真实的数据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待学生认识到可逆反应存在限度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应用刚刚学习的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结合教材图6-18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对平衡状态特征的理解就会顺利得多。这样分步骤、有层次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以有效突破化学平衡这个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