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教案、学案资源列表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有两个学习要点:第一,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人类的居住条件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早期人们受条件的限制,大多穴居。进入农耕时代,民居大多依水而建。各地受当地条件的影响,采用的建筑材料有较大的差异,如砖木、泥土、石块等。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世界各地的民居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如:中国古代的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讲究对称,体现等级观念,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古代希腊罗马的民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带有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古代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第二,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原始农业产生了。为了便于耕种和养殖,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产生了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一些方便交换的地方聚集。为了便于商品交换,集镇开始形成。在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还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集镇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早期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中国古代的城市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反映社会等级。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是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欧洲中世纪新出现了一些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