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共筑生命家园》精品课件优质课下载
2.“松声入夜常疑雨,虫语鸣秋惯近人”。 ——《塞上夜坐》
3.“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
——康熙
塞罕坝溯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曾经这里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清廷鼎盛时期几乎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并列入国家典制,即“木兰秋狝”。
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王朝国力虚弱,“木兰围场”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伐木、垦荒,以补国库空虚,后又因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原始森林、草场、河流因过度开垦而退化成荒原沙地,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数百里外的京城失去了天然屏障,内蒙古高原的风沙毫无遮挡地南侵,沙尘笼罩成为北京冬春季常见的景象。
这告诉我们人类什么道理?
塞罕坝之殇
1961年,当时的国家林业部规划建设人造森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十二年,国民经济处在困难时期。中国政府显然意识到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决心建立国有林场,恢复被破坏的植被。196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人工造林工程的开启,也是塞罕坝人与自然共生故事的开端。
你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塞罕坝肇建
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塞罕坝涅槃
通过塞罕坝三代人的艰苦奋斗,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一个“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 的绿色奇迹。
林地面积112万亩,每年生长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
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
塞罕坝效益
绿色屏障,阻沙源;
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
每年可提供12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
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6亿多元,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弘扬了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