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3-5《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最新PPT课件优质课下载
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往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在荧光屏S上出现了闪光,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核而使该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一、核反应
为了认定新粒子,把新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认与氢核相同: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量,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00 多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子.质子的符号是 H 或 P
根据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以写出这个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并得知氮核放出质子后变成了氧核:
注意:这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3、在核反应中的特点: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核反应
2、核反应的条件:用α粒子、质子、中子,甚至用γ光子轰击原子核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轰击轻元素铍核,发现一种新的射线.这种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也不发生偏转,是不带电的,射线的贯穿能力强,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但能量远大于γ射线的能量.
1931年,约里奥夫妇重复了玻特和贝克的实验,并用这种未知射线去轰击石蜡。
结果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这是异常惊人的新发现,因为γ射线只能打出电子而打不出质子。这射线在向约里奥夫妇招手呼喊:我不是γ射线!可惜的是,他们还是十分牵强地解释为其它的原因,并于1932年1月11日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实验情况和对未知射线判定为γ射线的结论。
他们错过了又一个诺贝尔奖!
1932年1月底,查得威克得到约里奥夫妇的实验使他心跳,他认为约里奥夫妇的结论肯定有误,他敏感到这很可能是导师卢瑟福预言、自己苦苦寻找了12年的中子。他用云室的方法探测射线的速度和质量。
“中子之父”,并因此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
中子的发现的意义:中子不带电,用它去轰击原子核,不受库仑力的影响,是研究原子核的强有力的“炮弹”。人们用它轰击各种原子核,获得许许多多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用它轰开铀核,实现了原子能的利用。
注意:这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1934年,约里奥夫妇在用粒子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相同,所带电荷与电子相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更意外的是,拿走放射源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子.
原来,铝核被粒子击中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反应生成物P是磷的一种同位素,也有放射性,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发生衰变,衰变时放出正电子,核衰变方程如下:
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与天然的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2、可以制成各种需要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