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化学教材同步苏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苏教2003课标版《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精品PPT课件优质课下载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于1897年发现了原子内存在带负电的电子,从而确立了原子还可以再分的观点。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909年至1911年,英国 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因而引入了“电子云”的概念。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电子云”的概念和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弗里德曼 肯德尔 泰勒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

1967年三位科学家用此加速器进行实验最终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给我们的启迪:

①化学认识发展的形式与科学认识发展的形式一样是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②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发展的一个关键。

③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1、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 所处的位置及运行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2、微观粒子的特征:

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9.11×10-31千克;

核外电子的运动范围很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