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精品PPT课件优质课下载
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1951-1953年间,城市人口净迁移率平均每年为33.1%;1954-1957年间,城市人口净迁移率平均每年为28.1%。1954年全国人口自由迁出、迁入2200万人,1955年为2500万人,1956年为3000万人。1957年城市人口比1952年增加了2796万。其中,机械增长人口(即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约占新增城市人口的56%。
——《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
总之,从1949年到1957年,我国户籍制度先城市后农村逐步建立起来,户籍管理由政出多门逐渐统一到公安部门。这一时期户籍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精神,基本遵循个人自愿的原则,并没有限制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
思考:1949年到1957年居民户口自由迁徙的原因
1、民主法制的发展
2、重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城乡二元结构)1958-1978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条例》出台,它将城乡居民户口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渐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口等级制度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
既1958年以后国家又逐步推行城乡有别的粮油供应、医疗保险、住房分配、劳动就业、教育等城市生活保障制度,且以正式登记的户口为依据,“二元户籍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中国公民本应享有的迁徙自由,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迁徙自由,实质上不复存在了。
1958年~1978年近20年间,新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等,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建立了以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为特征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竖立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户籍墙”。
户籍制度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控制为主,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功能被纳入户籍管理中。
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和计划经济体制。
4、为保障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材料:
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产值比约为3:7,工农业人口比约为2:8
据统计,从50年代到改革前的1978年,农业部门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4500亿元,依靠这笔资金,国家不断增加对工业的投资。从1952年到1979年,我国工业投资累计达到3679.6亿元,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520.7亿元。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评价?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评价
积极:
1、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