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历史教材同步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下载详情

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获奖说课课件ppt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获奖说课课件ppt

*

*

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宗白华

王羲之后来又写过数十本,但总不如原来的好,他自己非常爱重这本《兰亭序》,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至七代孙智永和尚,智永临死时又郑重地传给心爱的弟子辨才。   却说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兰亭序》,心中怏怏不乐,连做梦都想到它。   为了找到《兰亭序》真迹,唐太宗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真迹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和尚辨才手里。于是他下令把辨才调进后宫讲经场做僧官,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他。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接近交谈,有一次借着闲谈的机会同到《兰亭序》,并态度和蔼地多方诱劝辨才承认收藏了《兰亭序》,但辨才并不为之心动,只承认以前在先师智永处见过真迹,自师父死后,又几经丧乱,就不知《兰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   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龄密商说,《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辨才和尚手里,你不妨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代我到辨才那里设法取来。房玄龄当即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   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   这两个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应了。   萧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之后,便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书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辨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谈,谈话间,很赏识萧翼温文尔雅的风度和丰富的知识,对他很敬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萧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庙里。   以后数天中,萧翼经常带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块儿饮酒作诗,终日欢乐异常,二人感情极为融洽。   某日,萧翼故意把粱元帝书写的《职贡图》拿给辨才看,因而彼此谈及书法。萧翼说,“我以前经人传授,学会二王写楷字的笔法,如今还有数帖真迹随身。”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带来我看看。”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王羲之的真迹字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玩之后,认定是王的真迹。不过他又说:“虽然这几卷是羲之的真迹,但并不算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却非同一般。”萧翼马上追问:“是什么帖?”辨才毫无戒备地回答说:“是《兰亭序》。”萧假意哈哈大笑地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化为乌有,哪来的《兰亭序》真迹?!想必是后人的复制品吧!”忠厚的辨才便将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并约萧翼明天来看。   辨才对《兰亭序》真是珍惜如命,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物,他煞费苦心,特意在自己的寝房的屋梁上挖了一个凹形的槽,然后把《兰亭序》放进去藏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觉。   当萧翼看到这件稀世之宝时,他不动声色,却故意地挑毛病、指缺点,不承认它是《兰亭序》真迹,说它是后人的伪作。辨才为此和他终日争论不休。辨才也是个酷爱书法的人,当时已有八十余岁了,但每天还坚持在窗下临摹数遍《兰亭序》。这次他又将萧翼带来的三、四卷字帖借来,和《兰亭序》一起放在桌上,整日观摹不息。萧翼也假装慷慨,并不要回。   有一次,辨才到山下一家名叫严迁的施主家吃饭,萧翼打听到他不在家,于是便乘虚而入,来到辨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一块手帕遗失在房间里的桌子上,请让我进去找一下。”由于萧翼经常出入辨才的房间,小和尚对萧的举止毫不生疑,便打开房门让他进去了。萧一进屋,便将桌面上的《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字帖一起席卷而去!   萧翼来到永安驿站,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奉皇帝的命令来此,赶快报告你的长官知道。”当时越州都督齐善行听说,赶快跑来谒见。萧于是告诉齐善行来越州的目的和使命,并叫他召辨才来见。   正在严家吃饭的辨才,忽然受到召唤,说有一位御史要见他,心中狐疑,不知为了什么事。等他见到那位御史时,才知这就是自称“卖蚕种”的新友萧生。萧翼这时正式告诉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兰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别一声。”可怜老和尚一听此语,便立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辨才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兰亭序》,没有保住师父的遗物而悔恨交加,积郁成疾,一直卧床不起。不到一年光景,便郁闷而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朝夕观赏,并叫人临摹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大臣筹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临死前还瞩咐儿子(高宗李治),要把《兰亭序》带进棺材里去。李治遵从父命,果然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于是,这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后来,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基本风姿和神采总算还可以看出几分来。

王羲之后来又写过数十本,但总不如原来的好,他自己非常爱重这本《兰亭序》,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至七代孙智永和尚,智永临死时又郑重地传给心爱的弟子辨才。   却说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兰亭序》,心中怏怏不乐,连做梦都想到它。   为了找到《兰亭序》真迹,唐太宗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真迹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和尚辨才手里。于是他下令把辨才调进后宫讲经场做僧官,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他。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接近交谈,有一次借着闲谈的机会同到《兰亭序》,并态度和蔼地多方诱劝辨才承认收藏了《兰亭序》,但辨才并不为之心动,只承认以前在先师智永处见过真迹,自师父死后,又几经丧乱,就不知《兰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   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龄密商说,《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辨才和尚手里,你不妨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代我到辨才那里设法取来。房玄龄当即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   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   这两个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应了。   萧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之后,便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书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辨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谈,谈话间,很赏识萧翼温文尔雅的风度和丰富的知识,对他很敬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萧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庙里。   以后数天中,萧翼经常带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块儿饮酒作诗,终日欢乐异常,二人感情极为融洽。   某日,萧翼故意把粱元帝书写的《职贡图》拿给辨才看,因而彼此谈及书法。萧翼说,“我以前经人传授,学会二王写楷字的笔法,如今还有数帖真迹随身。”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带来我看看。”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王羲之的真迹字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玩之后,认定是王的真迹。不过他又说:“虽然这几卷是羲之的真迹,但并不算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却非同一般。”萧翼马上追问:“是什么帖?”辨才毫无戒备地回答说:“是《兰亭序》。”萧假意哈哈大笑地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化为乌有,哪来的《兰亭序》真迹?!想必是后人的复制品吧!”忠厚的辨才便将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并约萧翼明天来看。   辨才对《兰亭序》真是珍惜如命,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物,他煞费苦心,特意在自己的寝房的屋梁上挖了一个凹形的槽,然后把《兰亭序》放进去藏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觉。   当萧翼看到这件稀世之宝时,他不动声色,却故意地挑毛病、指缺点,不承认它是《兰亭序》真迹,说它是后人的伪作。辨才为此和他终日争论不休。辨才也是个酷爱书法的人,当时已有八十余岁了,但每天还坚持在窗下临摹数遍《兰亭序》。这次他又将萧翼带来的三、四卷字帖借来,和《兰亭序》一起放在桌上,整日观摹不息。萧翼也假装慷慨,并不要回。   有一次,辨才到山下一家名叫严迁的施主家吃饭,萧翼打听到他不在家,于是便乘虚而入,来到辨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一块手帕遗失在房间里的桌子上,请让我进去找一下。”由于萧翼经常出入辨才的房间,小和尚对萧的举止毫不生疑,便打开房门让他进去了。萧一进屋,便将桌面上的《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字帖一起席卷而去!   萧翼来到永安驿站,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奉皇帝的命令来此,赶快报告你的长官知道。”当时越州都督齐善行听说,赶快跑来谒见。萧于是告诉齐善行来越州的目的和使命,并叫他召辨才来见。   正在严家吃饭的辨才,忽然受到召唤,说有一位御史要见他,心中狐疑,不知为了什么事。等他见到那位御史时,才知这就是自称“卖蚕种”的新友萧生。萧翼这时正式告诉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兰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别一声。”可怜老和尚一听此语,便立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辨才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兰亭序》,没有保住师父的遗物而悔恨交加,积郁成疾,一直卧床不起。不到一年光景,便郁闷而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朝夕观赏,并叫人临摹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大臣筹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临死前还瞩咐儿子(高宗李治),要把《兰亭序》带进棺材里去。李治遵从父命,果然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于是,这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后来,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基本风姿和神采总算还可以看出几分来。

*

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宗白华

王羲之后来又写过数十本,但总不如原来的好,他自己非常爱重这本《兰亭序》,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至七代孙智永和尚,智永临死时又郑重地传给心爱的弟子辨才。   却说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兰亭序》,心中怏怏不乐,连做梦都想到它。   为了找到《兰亭序》真迹,唐太宗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真迹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和尚辨才手里。于是他下令把辨才调进后宫讲经场做僧官,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他。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接近交谈,有一次借着闲谈的机会同到《兰亭序》,并态度和蔼地多方诱劝辨才承认收藏了《兰亭序》,但辨才并不为之心动,只承认以前在先师智永处见过真迹,自师父死后,又几经丧乱,就不知《兰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   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龄密商说,《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辨才和尚手里,你不妨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代我到辨才那里设法取来。房玄龄当即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   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   这两个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应了。   萧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之后,便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书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辨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谈,谈话间,很赏识萧翼温文尔雅的风度和丰富的知识,对他很敬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萧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庙里。   以后数天中,萧翼经常带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块儿饮酒作诗,终日欢乐异常,二人感情极为融洽。   某日,萧翼故意把粱元帝书写的《职贡图》拿给辨才看,因而彼此谈及书法。萧翼说,“我以前经人传授,学会二王写楷字的笔法,如今还有数帖真迹随身。”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带来我看看。”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王羲之的真迹字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玩之后,认定是王的真迹。不过他又说:“虽然这几卷是羲之的真迹,但并不算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却非同一般。”萧翼马上追问:“是什么帖?”辨才毫无戒备地回答说:“是《兰亭序》。”萧假意哈哈大笑地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化为乌有,哪来的《兰亭序》真迹?!想必是后人的复制品吧!”忠厚的辨才便将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并约萧翼明天来看。   辨才对《兰亭序》真是珍惜如命,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物,他煞费苦心,特意在自己的寝房的屋梁上挖了一个凹形的槽,然后把《兰亭序》放进去藏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觉。   当萧翼看到这件稀世之宝时,他不动声色,却故意地挑毛病、指缺点,不承认它是《兰亭序》真迹,说它是后人的伪作。辨才为此和他终日争论不休。辨才也是个酷爱书法的人,当时已有八十余岁了,但每天还坚持在窗下临摹数遍《兰亭序》。这次他又将萧翼带来的三、四卷字帖借来,和《兰亭序》一起放在桌上,整日观摹不息。萧翼也假装慷慨,并不要回。   有一次,辨才到山下一家名叫严迁的施主家吃饭,萧翼打听到他不在家,于是便乘虚而入,来到辨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一块手帕遗失在房间里的桌子上,请让我进去找一下。”由于萧翼经常出入辨才的房间,小和尚对萧的举止毫不生疑,便打开房门让他进去了。萧一进屋,便将桌面上的《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字帖一起席卷而去!   萧翼来到永安驿站,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奉皇帝的命令来此,赶快报告你的长官知道。”当时越州都督齐善行听说,赶快跑来谒见。萧于是告诉齐善行来越州的目的和使命,并叫他召辨才来见。   正在严家吃饭的辨才,忽然受到召唤,说有一位御史要见他,心中狐疑,不知为了什么事。等他见到那位御史时,才知这就是自称“卖蚕种”的新友萧生。萧翼这时正式告诉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兰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别一声。”可怜老和尚一听此语,便立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辨才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兰亭序》,没有保住师父的遗物而悔恨交加,积郁成疾,一直卧床不起。不到一年光景,便郁闷而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朝夕观赏,并叫人临摹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大臣筹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临死前还瞩咐儿子(高宗李治),要把《兰亭序》带进棺材里去。李治遵从父命,果然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于是,这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后来,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基本风姿和神采总算还可以看出几分来。

王羲之后来又写过数十本,但总不如原来的好,他自己非常爱重这本《兰亭序》,把它作为珍宝传给子孙,至七代孙智永和尚,智永临死时又郑重地传给心爱的弟子辨才。   却说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字。唯一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兰亭序》,心中怏怏不乐,连做梦都想到它。   为了找到《兰亭序》真迹,唐太宗派人四处寻访。最后,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真迹收藏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和尚辨才手里。于是他下令把辨才调进后宫讲经场做僧官,以优厚的待遇供养他。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接近交谈,有一次借着闲谈的机会同到《兰亭序》,并态度和蔼地多方诱劝辨才承认收藏了《兰亭序》,但辨才并不为之心动,只承认以前在先师智永处见过真迹,自师父死后,又几经丧乱,就不知《兰亭序》的去向了。唐太宗只得把辨才放回原寺。   唐太宗仍不死心。有一次他和大臣房玄龄密商说,《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辨才和尚手里,你不妨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代我到辨才那里设法取来。房玄龄当即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   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为人狡黠多诈。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   这两个要求唐太宗都欣然答应了。   萧翼拿了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之后,便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书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辨才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辨才邀他入房交谈,谈话间,很赏识萧翼温文尔雅的风度和丰富的知识,对他很敬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晚,萧翼被辨才留宿在寺庙里。   以后数天中,萧翼经常带酒到寺中和辨才一块儿饮酒作诗,终日欢乐异常,二人感情极为融洽。   某日,萧翼故意把粱元帝书写的《职贡图》拿给辨才看,因而彼此谈及书法。萧翼说,“我以前经人传授,学会二王写楷字的笔法,如今还有数帖真迹随身。”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带来我看看。”第二天,萧翼果然带来了王羲之的真迹字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玩之后,认定是王的真迹。不过他又说:“虽然这几卷是羲之的真迹,但并不算是最好的。我有一真迹,却非同一般。”萧翼马上追问:“是什么帖?”辨才毫无戒备地回答说:“是《兰亭序》。”萧假意哈哈大笑地说:“数经离乱,《兰亭序》早已化为乌有,哪来的《兰亭序》真迹?!想必是后人的复制品吧!”忠厚的辨才便将亡师临终时如何把《兰亭序》传给他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并约萧翼明天来看。   辨才对《兰亭序》真是珍惜如命,为了保存这份珍贵的遗物,他煞费苦心,特意在自己的寝房的屋梁上挖了一个凹形的槽,然后把《兰亭序》放进去藏好,真是神不知鬼不觉。   当萧翼看到这件稀世之宝时,他不动声色,却故意地挑毛病、指缺点,不承认它是《兰亭序》真迹,说它是后人的伪作。辨才为此和他终日争论不休。辨才也是个酷爱书法的人,当时已有八十余岁了,但每天还坚持在窗下临摹数遍《兰亭序》。这次他又将萧翼带来的三、四卷字帖借来,和《兰亭序》一起放在桌上,整日观摹不息。萧翼也假装慷慨,并不要回。   有一次,辨才到山下一家名叫严迁的施主家吃饭,萧翼打听到他不在家,于是便乘虚而入,来到辨才的房前对小和尚说:“我有一块手帕遗失在房间里的桌子上,请让我进去找一下。”由于萧翼经常出入辨才的房间,小和尚对萧的举止毫不生疑,便打开房门让他进去了。萧一进屋,便将桌面上的《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字帖一起席卷而去!   萧翼来到永安驿站,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奉皇帝的命令来此,赶快报告你的长官知道。”当时越州都督齐善行听说,赶快跑来谒见。萧于是告诉齐善行来越州的目的和使命,并叫他召辨才来见。   正在严家吃饭的辨才,忽然受到召唤,说有一位御史要见他,心中狐疑,不知为了什么事。等他见到那位御史时,才知这就是自称“卖蚕种”的新友萧生。萧翼这时正式告诉他:“我是奉皇上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兰亭序》今已到手,特地和你告别一声。”可怜老和尚一听此语,便立即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辨才由于失去了心爱的《兰亭序》,没有保住师父的遗物而悔恨交加,积郁成疾,一直卧床不起。不到一年光景,便郁闷而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把它放在座位的旁边,朝夕观赏,并叫人临摹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大臣筹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临死前还瞩咐儿子(高宗李治),要把《兰亭序》带进棺材里去。李治遵从父命,果然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于是,这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便被掩埋在地下了。后来,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发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基本风姿和神采总算还可以看出几分来。

*

魏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造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晋代(3世纪)出现桑皮纸、藤皮纸,纸的施胶和涂布技术,普遍使用活动帘床抄纸器。剪纸、雨伞、风筝等纸制品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中国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汉代以前,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很少,公元三世纪末,晋初官府仅有书2.4万余卷,公元六世纪中叶,梁元帝建都江陵时,藏书就有7万卷。私人藏书也逐渐增多。纸的推广也促进了古代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廉价的纸张代替绢绫,大大降低了书画家的负担,为书法和绘画提供了良好条件。

*

“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zī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

*

*

芳华吐露

异彩纷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十课

1、

一、动荡中探索

上天“挑战者”——祖冲之

1、上天的“挑战者” ——祖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