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版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略读 Kissing the Fire(吻火)》优秀教学课件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与闻一多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初步感知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映,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散文主要发表在《新月》刊物上。和徐志摩的交往就是《新月》做的媒介。梁遇春的这篇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找出文中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两个“特写镜头”
1.2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3段写了徐志摩点烟时向人借火的细节,和“吻火”的动作。
这两点传神的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1.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作者对诗人的由衷赞美。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诗人徐志摩最终死于坠机事故,那惨烈的情景让人目不忍视。但本文却独出新意,将那毁灭的一刻化做吻火的壮美,让吻火这一主题发挥到极致,诗人人生的壮美也发挥到极致。
本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特色?
徐志摩的意外死亡对作者的震撼也是很强烈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却仿佛要做“冷血动物”,并没有放任内心情感自由流淌,只是以素朴无华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刻画了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个性风采和精神灵魂,实现了与诗人心灵的共鸣和深层次沟通,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青对徐志摩的特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