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12-10|语文
下载帮助
- 1. 如果已经开通VIP,仍然无法下载,请 刷新当前页面(按F5)
- 2. 下载前请确保已经注册成为会员并已经登录成功登录后才下载
- 3. 如果仍然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QQ:3367557594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5月调研测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直觉”,即未经逻辑推理而得的认知,是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交融于对象之中的体悟,“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它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的自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作为逻辑学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逻辑思想、逻辑理论,它们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人的著述中。但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逻辑在中国古代并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并未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主流。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特别重视的是经验,而分析性的逻辑则被排斥在主流之外,逻辑思维在中国始终不发达。相反,直觉思维则有长足的发展和广阔的市场。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于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而言,直觉思维亦有其用武之地。比如,居里夫人之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其中就不乏“大胆的直觉”。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敏锐地指出,“科学知识不只是理性的,其中有相当比重是体力的和直觉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亦尝明言,“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热情展望,“如果我们更加注意直觉或大胆的想象,来作为不可避免的抽象化趋势的一种补充,基础物理学的又一次返老还童就是可以期望的”。
直觉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没有中间推理阶段,不进行逻辑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具有直接性、自发性、非逻辑性等特点。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不能替代的优势与特质,但同时又不得不指出的是,直觉思维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还有可能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张岱年曾经指出,朱熹所说的“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事实上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思维“只是一种主观的神秘体验”,而“真正进入物中究见其理,只能通过科学实验”;可惜的是,“中国传统中缺乏近代的科学实验方法”。蒙培元进一步指出,直觉思维“必须同逻辑思维相结合,以逻辑思维为前提,才能发挥其创造性作用”。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直觉思维恰恰缺少逻辑思维作为前提条件,因而具有整体的模糊性和神秘性”。 也就是说,由直觉思维获得的认识,还必须进行逻辑的加工和整理,同时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此,方能由知识的毛坯,升华而为科学的成品。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觉思维是思维主体融入对象之中凭借自觉、灵感、体验、感悟把握对象本质的思维方式。
B. 直觉思维强调瞬间直接把握事物,重经验而不重分析,较之逻辑思维能更有效地突破认识。
C. 直觉思维对人文学科有积极影响,就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而言,也是对抽象化趋势的补充。
D. 中国传统中广泛运用直觉思维,又缺乏近代科学试验方法,有碍于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资源
- 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大纲版Ⅱ)09-26
- 2020届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Ⅱ)09-26
- 2020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0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10
-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Ⅰ)09-26
- 2020届浙江省衢州二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10
-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Ⅱ)09-26
-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Ⅲ)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