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Ⅱ)
09-26|语文
下载帮助
- 1. 如果已经开通VIP,仍然无法下载,请 刷新当前页面(按F5)
- 2. 下载前请确保已经注册成为会员并已经登录成功登录后才下载
- 3. 如果仍然无法下载,请联系客服QQ:3367557594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衰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相关资源
- 2020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二中高三三模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特训试卷 考点07 古诗词鉴赏 B卷11-28
-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10
- 2020届辽宁省抚顺市高三下学期420模拟(二模)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2-10
-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Ⅰ)09-26
- 2020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10
- 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0届浙江省衢州二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0
- 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特训试卷 考点13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A卷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