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红孩子·楸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关于“我”用过很多名字,经常搬家,“我”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等等情节的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制造了悬念,暗示了“我”的爸爸妈妈的真实身份。

B. “我”常常被爸爸妈妈锁在家里,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忽略和限制。

C. “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这些描写都呈现了“我”被压抑和倍感恐惧的内心感受。

D. 文章以孩子们的呼喊“妈妈”结尾,表现出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孩子们在组织的照顾下重获温暖与爱护。

2.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3.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红孩子·楸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1)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2)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3)从“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3.①情节设计:以革命者孩子的角度来介绍革命,以亲历者的角度来叙述,既起到线索作用,又使故事情节具有真实性。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还能使小说叙述变得简洁。

②形象塑造:可以真实的表现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角度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说明了爸爸妈妈对‘我’的忽略和限制”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分析,选项中的这些安排是爸爸妈妈地下工作的客观需要,并非他们主观上对“我”的忽视和限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背景多角度探讨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分析小说主题的思考角度: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环境、标题、小说的精巧构思、整体思想倾向等角度分析。概括主题常用术语:歌颂、赞扬、张扬……;讽刺、批判、揭露、谴责……;揭示……人生道理;对……现象的反思;表达了……情感等。

本文通过“我”跟随地下革命者爸爸妈妈的切身经历,以及“我”妈妈被抓走却忍住眼泪等情节,本文表现了斗争中孩子的坚强以及对白色恐怖的痛恨;文章通过爸爸妈妈对革命的毅然决然的精神和结尾,孩子齐呼妈妈,通过周伯伯等人的言行,表现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本文也突出了对革命先烈的礼赞。结合“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分析,也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叙事视角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具有陌生化的效果;人物不同、人称不同效果也不同。

叙述视角是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稚嫩童真;儿童视角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本题中,在情节安排上,“红孩儿”父母的形象更多通过红孩儿视角的叙述,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综合正面与侧面的人物形象叙述与描写,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立体、丰满和完整。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在形象塑造上,从革命地下工作者角度分析,“红孩儿”父母忠于信仰、勇于献身。对党的革命事业,坚定忠贞。对待叛徒,当机立断果敢锄奸;对待敌人,冷静沉着、善于周旋、富有斗争经验;对待突如其来的险境,英勇无畏,随时做出牺牲的准备。其次,从为人父母角度分析,充满亲子温爱又不忘大义。 对待“红孩子”,具有一般父母的舐犊情深和温爱之情,又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录入时间:2021-02-04 11: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