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职业·汪曾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本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用不少笔墨描述中年女人和苗族少女,既表现了颇具特色的当地生活风俗,也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了铺垫。

B. 主人公是一个早孤、失学,但懂事尽职的孩子,“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形象地写出了糕饼难卖的困境。

C. 小说中有多处对不同行业的叙写,详略不一,而重点写一个过早就业的孩子,使得“职业”这一标题的内涵更为深远。

D. 结尾出人意料,却很贴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是孩子天性的流露,具有真实感,因此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回味与思索。

2.文中反复出现吆喝叫卖声,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3.关于这篇小说,作者曾说写出了“人世多苦辛”,也有人认为写出了“人生的温暖”。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以上两种不同说法的理解。

下载Word版试题
《职业·汪曾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①凸显“职业”主题,生动展示了当地民俗生活图景。②有利于表现谋生艰辛的主题和主人公尽职懂事的形象,为结尾写童心童趣埋下伏笔。③作为线索串接全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结构紧凑,具有层次感、节奏感。   

3.(1)人世多苦辛。①文章再现了文林街街头诸多底层劳动人民为生活而奔波的“苦辛”(主人公的外婆、母亲日日艰辛劳作,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②主人公身世孤苦,十一二岁就被迫谋生,整日奔忙;③情感上蕴含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2)人生的温暖。①作者善于挖掘诗意,剔除了现实的苦辛,描写了诗化的风俗;②人物的善良、宽厚,有童心,种种美好不因生活重压而被抹杀,具有人性的“温暖”;③作者以带苦味的幽默、带泪的微笑,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尊重和欣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形象地写出了糕饼难卖的困境”错误,“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是一种诙谐的语气,表明了孩子童心未泯,叫卖有口无心;这句插入作者的画外音,也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怜爱与关切。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首先,这些吆喝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叫卖的种种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展示了当地民俗生活图景。不同的吆喝就是不同的职业,从而照应标题,凸显“职业”主题。

其次,大声的吆喝声也体现了叫卖者的艰辛,而“椒盐饼子西洋糕!”更是反复出现,结合“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表现主人公尽职懂事的形象。“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为结尾写童心童趣“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埋下伏笔。

此外,小说的情节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叫卖声中展开的,所以它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相互照应,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具有层次感、节奏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问题的个性化解读。应对这类问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本题中,如果选择“人世多苦辛”的观点,可从主人公的身世,如“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及作者对底层劳动者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的角度加以论证。

如果选择“人生的温暖”,可结合“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从老百姓辛苦生活也成了一种诗化的风俗角度;透过主人公的童心、孝心表现出的善良、宽厚、乐观、坚强角度;以及作者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由衷的尊重和欣赏的角度加以论证。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录入时间:2021-02-04 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