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杨玉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体系。束纲张目,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何言《在中原沃野上耕耘希望》,《河南日报》2019年3月9日) 材料二: 2010-2018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摘编自朱启臻《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人民网,2016年6月25日) 材料四: 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根生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 走进钟根生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房屋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 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而且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还要注重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推进,力求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让农民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杨玉华《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 1. 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面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取决于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 B. 抓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有效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 C. 乡村生活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 “美丽乡村”的建设,一定要在尊重城乡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先立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是讲乡村振兴要把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明确在各项具体工作开展之前。 B. 材料二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C. 材料四选取梨桥村脱胎换骨的事例说明,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要将硬实力提升和软实力增强相结合。 D. 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均论述了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材料一侧重理论策略,材料三、四则侧重对现实的关照。 3. 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具体落实,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新乡村文明——留住乡愁的现代之路·杨玉华》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①经济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发展支柱产业,留住乡村建设的主体。②生态方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乡村生态加强保护,使乡村更为宜居。③软件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让农民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传承乡村田园风俗。④硬件方面:加强乡村硬件配套建设,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项,“乡村生活可以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错,原文材料三第一自然段是说“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错,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额是越来越大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二的“2010-2018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很大。而材料四“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孔令刚认为,小城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支撑”,由此可见,推进乡村振兴计划从经济方面来看,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发展支柱产业,留住乡村建设的主体。从材料三“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可知,从生态方面来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对乡村生态加强保护,使乡村更为宜居;从材料三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材料四“还特别注重融合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传承乡村田园风俗”可知,从软件方面来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让农民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传承乡村田园风俗;从材料四“犁桥村党总支书记钟应斌告诉记者,犁桥村脱胎换骨的变化,得益于铜陵县近年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仅通过“村村通”等项目建设实现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可知,从硬件方面来看,要加强乡村硬件配套建设,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
录入时间:2021-02-05 11:2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