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多彩固原·王楚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彩固原

王楚笛

和宁夏固原相识是一次计划外的邂逅。在天津机场坐上飞机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在脑海中想象固原的模样。

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西陲、典型的黄土地,地理书上的这些词汇集在一起,就是我对固原简略的印象。我知道,包括固原在内的西海固一度被称为“苦甲天下”,在我的想象中,那里黄土裸露、千沟万壑、偏远闭塞,土地肯定是缺乏生机、单调灰暗的。然而,当飞机缓缓下降,透过舷窗俯瞰下去,眼前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大不一样。

初见固原,大地是绿色的。从飞机的舷窗往外看,湛蓝透彻的天空、伸手可摘的白云、满眼翠绿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梯田,让我很难将这座城市同黄土联系在一起。驱车前往市中心,道路两旁种满高大挺拔的白杨、细枝低垂的柳树、低矮繁密的灌木,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树下绽放,共同编织出固原的美丽容貌。固原就这样依偎在青葱翠绿的怀抱之中,安静平和。

从固原市城区到固原市所属的泾源、隆德、西吉和彭阳四县,都有畅通的高速公路,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把人带向绿色的世界:郁郁葱葱的六盘山、溪水流淌的小南川、国家地质公园火石寨……我在龙王坝遇到一位穿白衬衫的男子,一交谈,得知他是一名回乡大学生,带领乡亲们用心经营,竟在几年时间内,就将龙王坝打造成迷人的乡村度假景点。我还了解到,二十年前还是一片贫瘠高原的彭阳县,现在竟已有极高的森林覆盖率。这不禁让我感叹当地人民的创造力与执行力。傍晚时分,站在以梯田景色闻名一方的金鸡坪前,放眼望去,夕阳下绿色、橙色的梯田互相交织,构成一幅美丽的大地图画。这使我想起固原朋友和我讲过的话:“固原这个地方啊,都说土地贫瘠,什么都种不了。可我们不信啊,大家都铆足了劲,想尽办法植树种草。你现在看一看,很多南方的树在这里都长得很好!事实证明,只要一茬接着-茬干,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美丽家园!”

一般来说,来固原的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这里的红色革命历史而来。站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天台上,眺望对面山头的红军长征纪念亭,头顶飘扬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当年红军不畏牺牲的精神而高歌。举目望去,几只飞鸟掠过蓝天,淡淡的云朵仿佛挂在浅蓝色的幕布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诗情画意浮现在眼前。大名鼎鼎的将台堡就在不远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彭阳县乔家渠村,我还见到当年接待毛主席的乔生魁老人的孙子一乔德雄。当年的老窑洞,如今已改成毛主席宿营暨彭阳县革命纪念馆,乔德雄全家则住进老窑洞对面新建的三孔砖结构宽敞窑洞内。乔德雄告诉我,自己不愿意搬走,就想留在这里,就近守着这块革命圣地,把中国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颂下去。

随着对固原了解的增多,我对固原的黄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固原的黄色不仅指的是深厚的黄土,更是这片黄土之上孕育的灿烂文明。那条橫穿固原的战国秦长城,虽然只剩下一段蜿蜒的土坡,却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顽强屹立的精神。固原博物馆内收藏的鎏金银壶、琉璃碗等珍品,引发着人们对这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曾经繁华的无穷想象。还有鼎鼎有名的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丝绸之路繁荣盛景和东西文明大交流大融合灿烂成果的见证者。

几天的走访见闻,让我看到一个生机蓬勃的多彩固原。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我遇到再走长征路的央媒记者,长征精神正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传递。在固原市大力扶持的“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园,我看到“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棵苗”的朴实发展思路,正使固原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现代化的固原博物馆、修缮中的老城墙、被精心保护的秦长城,我更看到富裕起来的固原人对悠久厚重的文明传统的珍惜与呵护。

返程的飞机腾空而起,回头再看机翼下的固原,如诗如画,令人流连。我相信,固原人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画作。

(有删减)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开头坐飞机来固原,结尾坐飞机离开固原,感受不同,心情也不同。

B. 本文把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历史和现实熔为一炉,体现了作者思绪如泉、左右逢源的写作灵感。

C. 本文语言朴素,平和易懂,与黄土高原朴实格调相适,体现了作者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的文风。

D. 本文以叙事写景为主,却善于以人物点染,回乡大学生和乔德雄老人虽着墨不多,却个性鲜明。

2. 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二段对“我的想象中”的固原景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引用“固原朋友和我讲过的话”有什么作用? 

3. 本文标题为“多彩固原”,试结合文本分析固原有哪几种颜色,各具有怎样的含义。

下载Word版试题
《多彩固原·王楚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1)和后文写到的眼前所见的蓝天碧水、生机勃勃的面貌作对比,衬托固原的美丽与美好。(2)揭示固原美丽山水和美好生活的原因,突出赞扬固原人民勤劳勇敢、勇于创造新生活的精神。   

3. ①固原是黄色的。她位于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西陲,是典型的黄土地。②固原是绿色的。如今的固原,到处是绿色,到处是美景,宛如塞外江南。③固原是金(黄)色的。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她曾孕育灿烂的文明,她是东西文明大交流大融合灿烂成果的见证者。④固原是红色的,固原是红军长征的结束点,是红军会师的地方,为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C项,“语言朴素”“朴实无华、不事雕琢”错误,本文语言虽然“平和易懂”,但并非朴实无华,有些地方辞藻华丽,语句优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1)题干为:第二段对“我的想象中”的固原景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属于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结构上照应后文写到的亲眼所见的湛蓝透彻的天空、伸手可摘的白云、满眼翠绿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梯田的视野开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画面。

表达效果上,上下文(想象和现实所见)形成鲜明对比,丰富文本内容,衬托固原的景色优美怡人。

主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固原以至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第四段引用“固原朋友和我讲过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常见答题角度有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可以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答题格式为:运用引用的修辞方法,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这使我想起固原朋友和我讲过的话”可见结构上承上启下,既照应上文内容中写到的今非昔比的变化,又引出下文作者的议论“我相信,固原人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画作”

“固原这个地方啊,都说土地贫瘠,什么都种不了。可我们不信啊,大家都铆足了劲,想尽办法植树种草。”可见表达效果上能增强可信性和说服力,同时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具有可读性。

“你现在看一看,很多南方的树在这里都长得很好!事实证明,只要一茬接着-茬干,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美丽家园!”情感表达上揭示固原美丽山水和美好生活的原因,突出赞扬固原人民勤劳勇敢、勇于创造新生活的精神。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答题技法:(1)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2)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3)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4)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本文标题为“多彩固原”,试结合文本分析固原有哪几种颜色,各具有怎样的含义。只要概括出颜色和含义即可。

先总结出颜色来:①固原是黄色的。②固原是绿色的。③固原是金(黄)色的。④固原是红色的。

再结合颜色分析含义:

黄色是本意,土地的色泽,意味着她位于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西陲,是典型的黄土地。

绿色代表生机和活力,如今的固原,到处是绿色,到处是美景,宛如塞外江南。

金黄色的意思是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她曾孕育灿烂的文明,她是东西文明大交流大融合灿烂成果的见证者。

红色的象征比喻义为:固原是红军长征的结束点,是红军会师的地方,为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录入时间:2021-02-05 1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