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董文炳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吏亦不之惮 惮:畏惧 B. 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 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籍:核实 D. 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B.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C.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D.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3. 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 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 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 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 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5. 翻译下列句子 (1)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2)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元史•董文炳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A 4. B 5. (1)县里贫穷,又因为旱灾、蝗灾严重,而赋税日益增多,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 (2)因此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籍”,意思是“没收入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皆”意思是“都是”,宾语是“父时人”,“同列皆父时人”意思是“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排除ABC三项; “轻”的主语应是“同列”,不是“时人”,所以“时人”应放在前一句中,排除C项; “听断”意思是“听讼断狱”,是固定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然后抓住“董文炳”“爱民”这两个信息,接着分析所给的句子,排除不符合这两个要求的句子。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反映其会做官,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是他爱民的结果,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是其表明自己爱民的言语,不是举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错误,由文中“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这一信息可知,“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是前任县令而不是董文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重”,又;“以”,因为;“征敛”,赋税;“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日益;“暴”,增多;“聊生”, 赖以维持生活。(2)中,“由是”,因此;“富完”,富裕保全。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文言文参考译文: 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都不怕他。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也不敢抬头看他,内部人们都很佩服他。县里贫穷,又因为旱灾、蝗灾严重,而赋税日益增多,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后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因此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董文炳曾经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董县令看起来也是人啊,为什么他这样明断如神!”当时官府不停地搜刮百姓,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诬蔑陷害他,董文炳说:“我最终也不可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弃官而去。 |
|
录入时间:2021-03-15 11: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