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 1. 下列对第二个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B.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C.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D.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2. 下列对第一个文段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帛,在战国以前称丝织品为帛,帛曾在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 B. 豚、彘,古代“豚”指鸭,“彘”指猪,现代“豚”与“彘”都指猪。 C. 庠序,庠、序都指古代地方的学校,在商(殷)代叫序,在周代叫庠。 D. 黎民,指庶民,是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的俗称,泛指普通百姓即平民。 3. 下列对以上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他提出发展生产的措施、教化群众的做法,大力倡导仁政。 B. 文段一孟子批评梁惠王的虐政,针对梁惠王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C. 文段二孟子在梁惠王提出国家缘何由强转衰的疑惑时,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建议他教导百姓发展生产、以德修身。 D. 文段二孟子直接谴责梁惠王东征西战,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的恶劣行径,以达劝诫梁惠王勿施虐政改行仁政的目的。 4. 把第一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B 3. D 4.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这样做却不能称王的,是没有的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您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百姓能够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还使身强力壮的人在闲暇时间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品德,(而且运用这些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深耕易耨”是两个偏正式动词联合而成的成语,不可从中断开。深,深入地,易,副词,《经义述闻》说到:“易者,疾也,速也”。耨,除草。易耨,早除草,及时除草。排除AC。 “入以事其父兄”与“出以事其长上”结构一致,之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古代‘豚’指鸭,“‘彘’指猪”错误,古代“豚”指小猪,“彘”指成年猪。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D项,“文段二孟子直接谴责梁惠王东征西战”错误,孟子对梁惠王并没有“直接谴责”,“东征西战,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的恶劣行径”是用以说明秦楚两国不施仁政的结果。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谨”,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2)中“然”,这样;“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未之有”,宾语前置,“未有之”是没有的事。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的强大,当时天下是没有别的国家能够赶得上的,这一点,您自然很清楚。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孩子都牺牲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的战死者报仇雪恨,您说我要怎样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何况晋国是个大国呢?)您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百姓能够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还使身强力壮的人在闲暇时间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品德,(而且运用这些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秦国、楚国的执政者(无时不在征兵征工)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秦王楚王使老百姓陷入痛苦的深渊中,您去征伐他们,那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请大王不要有疑虑!” (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 |
|
录入时间:2021-03-15 12: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