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晋侯、秦伯围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 请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夜缒而出,见秦伯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是寡人之过也 (5)因人之力而敝之 (6)失其所与,不知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敢以烦执事 C.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越国以鄙远 C. 既东封郑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失其所与,不知 6.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敢以烦执事”相同的一句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是寡人之过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夫晋,何厌之有 7.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它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 C.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其中公的爵位最高。 D. “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诸侯谦称,后来也用于皇帝自谦。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左传•晋侯、秦伯围郑》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1)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往下送;(2)陪:增加;(3)肆:延伸,扩张;(4)是:这(这样);(5)因:依靠;(6)与:结交、亲附。 2. D 3. C 4. B 5. B 6. C 7.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1)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陪:增加。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肆”的意思是“扩张”。 (4)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5)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 (6)失其所与,不知: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与:动词,亲附、结交。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本题中, 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意为“的”,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不译; B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用”“拿”; C项,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其”表示商量语气,意为“还是”; D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A项,第一个“辞”翻译为“推辞”,第二个翻译为“辞别”: B项,第一个“若”意为“如果、假如”,第二个意为“比得上”; C项,第一个“微”意为“没有”,第二个意为“没有”; D项,第一个“敝”意为“损害”,第二个意为“疲惫”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词类活用的考查,本题中,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使动用法,使……退却; A项,“亡”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B项,“鄙”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C项,“封”是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D项,“阙”是使动用法,使……削减。 只有B项“鄙”为意动用法,其他均为使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通假字的考查,本题中, A项,“共”通“供”,提供; C项“已”通“矣”; D项“知”通“智”明智。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考生要熟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的特点,并能做出正确判断。本题中, 例句:“敢以烦执事”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C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与题干句式一样。 A项,为状语后置句,“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B项,为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D项,为宾语前置句,“有何厌”,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它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理解错误。《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故选B。 【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
录入时间:2021-03-16 09: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