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墨子·尚贤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如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

(选自《墨子·尚贤上》)

1. 文中“众贤”的意思是_______,墨子的论述由此而展开。

2. 简要分析上文的结构特点。

下载Word版试题
《墨子·尚贤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使贤人増多   

2. ①结构严谨。先提论点“众贤”,接论“众贤”之法,继而以“古之圣王为政”为例,阐述“义”对“众贤”的重要性,条理清晰。②层层递进。由“善射御之士”到“贤良之士”,再到“国之贤者众”,人才的重要逐层递加,说理由此推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意思是,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众贤”:众,使动,使……多;众贤,使贤人増多。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布局,答题时首先找到观点句,再分析围绕观点如何进行论证。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共有两段,第一段,首先分析现状,提出问题“是其故何也?”,接着指明原因“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最后引出观点“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即“众贤”。第二段,以“众贤之术将奈何”引出“众贤”之法,从两个层面,层层递进论述“众贤”之法: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最后以“古之圣王为政”为例,阐述“义”对“众贤”的重要性。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治理国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理,然而结果却国家不得富强而得贫困,人口不得众多而得减少,刑政不得治理而得混乱,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在一个国家中,如果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如果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务,将是如何使贤人增多。

说:“既然这样,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况还有贤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谈辩给,道术宏博的人呢!他们确实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为政,说道:“不义的人不使富裕,不义的人不使显贵,不义的人不使相亲,不义的人不使接近。”所以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能够)倚仗的(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

录入时间:2021-03-16 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