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木心》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这个序曲唱得很长。这里要做技术性的补充解释,诗的新韵律所以创立,主要因为梵文在发音方法上影响了中国,其发音比中国语言精密,过去中国对诗的韵律并不多加分析,之后,定平、上、去、入四声法,讲究了。后来,沈约作《四声谱》,谢朓、王融赞和,以身作则,倡言为诗必须讲究四声,否则就不能算谐和,世称永明体(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法”,后人说某诗“出韵”,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我的看法是,古人协韵是天然自成,到了沈约他们,用理性来分析,其实便宜了二流三流角色。对一流诗人,实在没有必要。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例:《石塘濑听猿》“嗷嗷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六句完全对仗,但很不自然——自然造人,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两耳、两眼、两乳、两手、两脚、一头、一鼻、一嘴——所以,沈约的主张,流弊是后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小丑跳梁,一通韵律便俨然诗人。当然,沈约不负这个责。纵观中国诗传统,有太多的诗人一生为了押韵,成了匠人,相互赞赏,以为不得了,这是很滑稽的。总之,沈约做过了头,形式完整,诗意僵化了。该不对称时就不对称,文字岂可句句对称? (选自木心《文学回忆录》,有删改) 1. “南朝的齐是唐诗的序曲期”,即唐韵律诗开端于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 永明体、四声法对诗歌创作有哪些不良影响? 3. 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文学回忆录·木心》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四声法是韵律诗的理论基础,永明体是韵律诗的创作尝试。 2. 过分强调韵律束缚了诗人(诗人为了押韵成了匠人);使诗歌作品僵化(不自然);写诗成了文字游戏。 3. 写诗使用对仗应该根据需要,要用得自然;过分追求形式完整会伤害诗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和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原文“沈约作《四声谱》,谢朓、王融赞和,以身作则,倡言为诗必须讲究四声,否则就不能算谐和,世称永明体(齐武帝年号)。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法’”,可概括出“四声法是韵律诗的理论基础,永明体是韵律诗的创作尝试”。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后人说某诗‘出韵’,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可概括出“过分强调韵律束缚了诗人(诗人为了押韵成了匠人)”;原文“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可概括出“使诗歌作品僵化(不自然)”;原文“沈约的主张,流弊是后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小丑跳梁,一通韵律便俨然诗人”,可概括出“写诗成了文字游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语句的三层含义:一是表层义,即语句的字面意思;二是句内义,即在语境中的意思;三是句外义,即言外之意。解答此题,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联系上文“沈约本人,一上来就做过了头,形式的完整使诗意僵化了,例:《石塘濑听猿》‘嗷嗷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六句完全对仗,但很不自然”,“自然造人,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以自然造人来说写诗使用对仗应该根据需要,要用得自然;联系下文“沈约做过了头,形式完整,诗意僵化了”,用“知道该双的双、该单的单”作比方,来说明过分追求形式完整会伤害诗意。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意,一是联系具体的语境,二是联系主题,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五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句中关键的词语,尤其是一些修饰词。 |
|
录入时间:2021-03-16 09:2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