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论·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论 苏轼 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注】①卑:奋勉貌。②礉(hé):严苛。 1.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齐乎死生之分 齐:把……看成一样。 B. 而天下被其毒 被:蒙受。 C. 义不足以劝 劝:劝导。 D. 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 感:感悟。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旬有五日而后反 B. 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 此亦飞之至也 C. 相爱则有所不忍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 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老聃、庄周等人倡导淡泊虚无学说,使人们淡化了富与贵、生与死界线。 B. 商鞅、韩非子著书立说,推崇“刑名”并用于秦,法治有余教化不足而遗祸百姓。 C. 苏轼认为佛道两家跟儒学不可调和,学佛道者无伦理观念,轻视万物,搞乱社会。 D. 本文结构严谨,先述“天下之乱所由出”的观点,后阐释“由出”的对象、原因,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 (2)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5.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申 子 卑 卑 施 于 名 实 韩 子 引 绳 墨 切 事 情 明 是 非 其 极 惨 礉 少 恩 皆 原 于 道 德 之 意。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韩非论·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C 4. (1)圣人之所以尽力做排除世间恶人和各种异端邪说这件事,并不是异端邪说能使天下大乱。 (2)现在他们把天下人看得很渺小,好像微不足道,这正是他们敢于轻易杀人的原因吧! 5. 申子卑卑/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劝:劝导”错误,“义不足以劝”的意思是:道义不足以鼓励。所以“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C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B项,第一个“之”,代词,“这”的意思;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C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假设关系;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两个“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学佛道者无伦理观念,轻视万物,搞乱社会”错误,文中所说未涉及“佛”。C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为:做。恶:恶人。异端:各种异端邪说。排:排除。乱:使……大乱。 (2)视:把……看。眇然:渺小。若:好像。所以:……的原因。轻:轻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申子卑卑”的意思是“申不害奋勉貌”,句子意思完整,所以“申”后断句,“韩子”做“引”的主语,所以“韩子”前断句,“切事情”的意思是“一切事情的真相”,句子意思完整,所以“切”前断句,“情”后断句,“其”代词,做主语,所以“其”前断句,“皆原于道德之意”的意思是“都源于道德的意”,句子意思完整,所以“皆”前断句。所以正确的断句为:申子卑卑/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句子翻译:申不害奋勉貌,在名与实施。韩非绳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非常残酷严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 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从这个原则的,摇摆不恰当,因此忘掉富贵的乐趣,而齐了生死之分,这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的人,为了放心而无忧。虽然不是圣人之道,而他们的用意,本来也没有得罪天下。 从老子的死后一百多年,有商鞅、韩非著作,说起治理天下没有比刑名之贤,等到秦国用它,最后在陈胜、吴广的混乱,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国用不到,而天下深受其害。后世的学者,知道申、韩的罪,却不知道老聃、庄周的造成。什么样的人?仁义之道,起源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的机会;而礼法刑政的原,出于君臣上下互相猜忌的时候。相爱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那些不敢与不忍心相结合,然后圣人之道能够保存在其中。 现在老子、庄子论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上的浮萍浮游在江湖却恰巧碰上了。那是因为父亲不值得爱,而你不必忌讳。不嫉妒他的君王,不爱他的父亲,那么仁慈不足以怀,道义不足以鼓励,礼乐不足以化。这四个方面都不值得用,而想把天下安置在没有有。如果没有有,这的确足以治理天下呢?!商鞅、韩非请求为他的理论而得不到,正确地轻视天下而齐万物的方法,因此不敢为残忍而毫无疑问。 从前,孔夫子未曾有一天改变他的话。虽然天下的小东西,也不能不有所畏惧。现在他们看待天下渺小得好像不值得做的,这就是他轻易杀人吗! 太史令司马迁说:“申不害奋勉貌,在名与实施。韩非绳墨,一切事情的真相,第二是非,他非常残酷严苛少恩德,都源于道德的意。”曾经读过而想到的,事情本来就有不相谋而相互感应的,庄子、老子的后面,其灾祸为申、韩。从三代的衰落到现在,凡是用来扰乱圣人之道的人,这些弊端已经够多的了,而不知道他的下落,为什么他不为他所的。 |
|
录入时间:2021-03-17 09: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