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沈麟士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①之流也,岂可澄清淆浊邪?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日:“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沈麟士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黄叔度,名宪,东汉著名贤士。《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上/未尝答也/ B. 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上/未尝答也/ C. 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 D. 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土未尝答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选:一是指在具有官方背景的人才征集活动中,接受铨选;二是指在不具有官方背景活动中接受挑选。文中属于前者。 B. 四部:中国古代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清代《四库全书》即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而得名。 C. 走:仆人,“我”的谦辞。牛马走,即当牛作马的仆人。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把自己称为“太史公牛马走”。 D. 黔劓:古代两种刑罚。黔,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和耳朵。《韩非子.奸劫弑臣》:“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麟士少年早慧,勤奋博学。七岁时听叔父谈玄学,宾客散去之后,他复述内容几乎毫无遗漏;长大之后,广泛通晓经书历史;八十多岁尚抄书数千卷。 B. 沈麟士尊爱父母,极具孝心。为父母守丧期满之后,每到父母忌日还总是十几天流泪不止;即使误伤己手,也念及身体是父母所赐而伤心落泪。 C. 沈麟上为人酒脱,不拘小节。邻人认为他穿了自己的鞋,他也不争辩,就把自己的鞋给了邻人;后来邻人找到自己的鞋,把鞋还给他,他笑着欣然领受。 D. 沈麟土潜心隐居,屡拒出仕。他隐居在余干吴差山,收徒授教,来学者数十百人;太守张永、王奂,中书郎沈约都上表推荐他,但他均拒绝应征就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2)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南史•沈麟士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D 3. D 4. (1)不久,(沈麟士)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2)沈麟士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把专心治学作为最重要的事,经常在不加装饰的几案旁弹奏素琴,不弹奏时人流行的音乐。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句意:太守孔山士征召他,没有应召。同宗人徐州刺史县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 “麟士”应作“未尝答也”的主语,主语前停顿,AB排除。 “不应”是对“太守孔山士辟”这件事的回应,而不是“不应宗人”,排除C。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劓”指割去鼻子,不包含割去耳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太守张永、王奂,中书郎沈约都上表推荐他”错误。只有王奂、沈约上表推荐他,张永并没有上表推荐,原文“永欲请为功曹”,意思是张永想请沈麟士担任他的功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 “少时”,不久;“通”,交往;“著”,出名;“乡曲”,乡里。 (2) “营求”,追求;“笃学”, 专心治学;“务”,追求;“恒”,经常;“素”不加装饰;凭,在旁边。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沈麟士年幼时便聪慧出众,七岁那年,听叔父沈岳谈论道家学说。客人散去后,沈麟士能毫无遗漏地复述一遍。沈岳抚摸着他的肩膀说:“如果我们家能够诗书相继的话,大概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等到长大,他广泛通晓经书历史,具有高尚的志趣。父母去世,服丧期间竭尽礼节。丧期结束,每到父母忌日总是十几天流泪不止。平日甘于清贫,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口诵、手织不停息,乡里称他为“织帘先生”。曾经给人制作竹帘不小心伤了手,便流着眼泪回家。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曾经在路上行走时,邻居认为沈麟士穿了自己的鞋,沈麟士问:“这是你的鞋吗?”就赤着脚走回家。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已的鞋,便将之前那双鞋送还他,沈麟士说:“这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 宋元嘉末年,文帝命令仆射何尚之抄写五经,何尚之便寻求选用学士,县里便让沈麟士来应选。不得已来到都城,何尚之密切地和他交往,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何偃说:“山野中本来就多有奇士,沈麟士是像黄叔度一样的人,哪里可以测到他的心志,改变他的志向呢?你应当拜他为师。”沈麟士曾经苦于没有书读,趁着游学都下,遍览四部书籍,于是感慨道:“古人又是何等高明的人啊!”不久,(沈麟士)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 有人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我确实没能达到节操高尚、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但我为什么不企求日益有所进步呢?”于是写下《玄散赋》来和世俗断绝交往。太守孔山士征召他,没有应召。同宗人徐州刺史县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看望他,沈麟士未曾回拜。隐居在余干吴差山,讲经授学,跟他学习的学生数十百人,各自营建房屋,住在他旁边,当时的人编成谚语说:“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沈麟士看重陆机的《连珠》,每每都给学生讲解。征北将军张永做吴兴太守,请沈麟士到郡中。沈麟士听说郡后堂有秀丽的山水,就想观赏一下,于是前往那里停留了几个月。张永想请他担任功曹,沈麟士说:“如果您一定让我为官,那么我虽不聪明,也请让我追求高尚的义节,宁愿跳东海而死,也不忍受到这样的责罚。”张永这才不再邀请。升明末年,太守王奂,永明年间,中书郎沈约都上奏表举荐他,被征召时他都没有去就任。 沈麟士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把专心治学作为最重要的事,经常在不加装饰的几案旁弹奏素琴,不弹奏时人流行的音乐。背柴汲水,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食,生活穷困。一直到老坚守节操,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依然耳聪目明,回过头再抄写,在灯下细细地写,又写成二三千卷,盛满几十个箱子。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涵养本性、清静无为才做到的。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时被征召,又没有就任。第二年,死在家中,享年八十五岁。 |
|
录入时间:2021-03-18 09:1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