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息争·(清)刘大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息 争

(清)刘大櫆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①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②,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则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③之?大盗至,胠箧④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哉?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

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纭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注】①洛、蜀之党: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程颐(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朱:朱熹。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②气化:古代哲学术语。指阴阳之气(物质本原)化生万物。③訾謷:非议、诋毁。④胠(qù)箧:撬开箱箧。胠,撬开。探囊:把手伸进口袋里。指偷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孔子许其为简            许:答应

B. 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       启:开始

C. 下逮有宋                   逮:到了

D. 为其不足与我角也           角:较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鄙有樊迟    其皆出于此乎

B. 乃为之言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亦不可以一端则尽    故木受绳则直

D. 人貌之不齐    苟以天下之大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学生特点各异、类型多样,体现了孔子包容的思想。但孟子却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

B. 曾参和子贡理解孔子的学说“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都能“一以贯之”,但前者通过亲身力行进入,后者从博学广识得到。

C. 作者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人生的清净和不生不灭的过程中,目中无父母无君上,也无兄弟夫妇等。

D. 作者运用类比法反对不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错,只要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的评论人的态度。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

(2)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

下载Word版试题
《息争·(清)刘大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C    3. B   

4. 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5. (1)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2)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要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有误,“而孔子许其为简”意思是: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许,赞许。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其鄙有樊迟”,其,代词,其中;“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词,大概。

B项,“乃为之言曰”,乃,连词,表转折,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副词,才。

C项,“亦不可以一端则尽”,则,副词,就。“故木受绳则直”,则,副词,就。

D项,“人貌之不齐”,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以天下之大”,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但前者通过亲身力行进入,后者从博学广识得到”分析错误,原文为“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意思是:曾参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通过亲身力行获得的,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说是通过博学广识得到的。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己的原因吧。

句中,“……者”是判断句的前半句,之后需要断开;“视天下之歧趋异说”这是判断句的后半句,后面需要断开;“故其心恢然有余”是结论,前面需要断开;“夫”开头是发语词,之前需要断开;“而于物无所不包”中“而”表示转折,前面需要断开;“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这是判断句,前面需要断开。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未尝,不曾;道,学说;固,本来。

(2)服(第一个),穿;服(第二个),衣服;不暇,来不及。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己有子桑伯子。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办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呀!”唉!这大概就是他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北宫黝、孟施舍,他们离圣人之勇大盖很远,而孟子认为似曾子、似子夏,这样那么诸子之形象虽不同,认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以了。

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己的原因吧。

录入时间:2021-03-19 09:31:28